古琴幽幽 发思古情

  • 花语故事
  • 2024年11月14日
  • 为何独“钟琴”? ——谈明代藩王对古琴艺术的贡献 明代的藩王,虽然锦衣玉食,上无所作为,但在文化艺术方面的成就却较为突出。其中有些藩王,钟情于古琴艺术,在推动琴学发展方面,成就令人称道。 “钟琴”的几种表现 明代藩王擅长弹琴且留下琴谱者数量极多,朱元璋的第十七子宁献王朱权就是一个代表。朱权号臞仙,受封为宁王。 《明史》记载他“构精庐一区,鼓琴读书其间” 。朱权编辑过一部琴谱集——

古琴幽幽 发思古情

为何独“钟琴”? ——谈明代藩王对古琴艺术的贡献

明代的藩王,虽然锦衣玉食,上无所作为,但在文化艺术方面的成就却较为突出。其中有些藩王,钟情于古琴艺术,在推动琴学发展方面,成就令人称道。

“钟琴”的几种表现

明代藩王擅长弹琴且留下琴谱者数量极多,朱元璋的第十七子宁献王朱权就是一个代表。朱权号臞仙,受封为宁王。 《明史》记载他“构精庐一区,鼓琴读书其间” 。朱权编辑过一部琴谱集—— 《神奇秘谱》 ,他在自序中说所收的64首曲谱都是他以前学过的。朱权还根据每首曲表达的思想感情撰写了“解题” ,由此能看出他的艺术感受力是很高的。

朱权善琴影响了他的子孙。国家图书馆藏有一部明代早期琴谱集《五声琴谱》 ,作者著录为懒仙。经学者考证,懒仙就是朱权的孙子朱奠培。天一阁也藏有一部明代琴谱集《浙音释字琴谱》 ,编刻者姓名不详,但通过号“希仙”以及尊称朱权为“祖王”的信息判断,他也是朱权的一位后裔。懒仙和希仙这二位能够自撰或者编刻琴谱集,想必也是善琴的了。

除了宁王一脉,其他藩王如徽恭王朱厚爝、保定王朱珵坦、潞王朱常淓也都是在琴史留名的人物。朱厚爝谈到自己平时的生活称: “予之奉藩事亲之暇、读书吟咏之际,援琴以鼓之,效前人指决,深有乐趣” ( 《风宣玄品·序》 ) 。 《明史》记载,因为爱琴,他甚至包庇一名斫琴匠人,并与当时的地方官交恶,因而被捕入狱。朱珵坦将自己所弹的三十一曲编成《五音琴谱》 ,刻印流传。潞王朱常淓编有一部《古音正宗》 ,他“于琴理素心有获,岂徒宜弦徵协宫商而已哉” 。说明他在弹琴之外,还追求琴理上的收获。此外,如郑恭王朱厚烷、郑藩世子朱载堉、衡藩高唐王朱厚煐等明代藩王,在琴史上的名气虽不大,但也编有琴谱传世。

故宫博物院藏明代益王“天风环佩”琴

在明代藩王中,还有一些善琴却已经佚名的藩王。例如明代嘉靖年间北京汪谅金台书林重刊的朱权另一部琴学著作《新刊太音大全集》,卷首称“河南藩府殿下校正” 。这位失去姓名的河南藩王,既然能够校正琴谱,琴学素养自然不低。

明代藩王不但擅长弹琴,琴学素养高,而且还大量监制古琴,甚至改进琴的制式。例如著名的明代四王琴,就是由宁、衡、益、潞四藩及其支系藩王参与改进或监制的古琴。相传朱权制琴无数,目前海内仅存的宁王“飞瀑连珠”琴就是由朱权改“连珠”琴式而来。衡王琴则有衡恭王朱祐楎“清英” 、衡庄王朱厚燆“太古遗音” 、衡藩高唐王朱厚煐“一天秋”琴等。目前,四王琴中益、潞二藩传世古琴最多。益藩古琴如“韵磐” “天风环佩” “玉韵”琴等,多署潢南道人“雅制” “监制” ,而“潢南道人”就是益王朱翊鈏别号。朱翊鈏的祖父益恭王朱厚炫号陈南道人,也“善琴,喜斫琴” ( 《历代琴人传》 ) 。现在重庆市博物馆还藏有一张“益王琴” ,龙池内刻有楷书“益藩世孙陈南道人获古桐材雅制” 。明末制琴最多的当属潞王朱常淓, 《池北偶谈》说他“尝造琴三千张” , 《琴史续》说他“风尚高雅,善音律,制琴数百,编字列号,当时民间不可得” 。目前传世潞王琴也比较多,且均有编号。

达成“琴道乃正”的方式

明代藩王们以实际行动推动了明代琴学的发展。

首先,编纂古琴谱集。目前所见明代古琴谱集,明代藩王所编的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例如:宁献王朱权《新刊太音大全集》 《神奇秘谱》 《琴阮启蒙》 ,懒仙《五声琴谱》 ,徽恭王朱厚爝《风宣玄品》,朱载堉《操缦古乐谱》 《张助琴谱》 《黄献琴谱》 《萧鸾琴谱》 ,保定顺惠王朱珵坦《五音琴谱》 ,潞王朱常淓《古音正宗》 。这些琴谱对琴学的影响较大,甚至有学者称之为琴学上的“藩王谱系” 。其中, 《神奇秘谱》是现存最早的古琴谱集,保留了很多唐宋流传下来的传统琴曲,最为有名的当属《广陵散》。除了《神奇秘谱》外, 《五声琴谱》也值得称道,因为它出自懒仙朱奠培的自创。 《五声琴谱》一共收有五曲,是五音特性自作,并不见于其他谱本,曲名也与其他琴曲名风格迥异。著名琴学家査阜西认为,这是“十五世纪古琴曲创作的一个例子” 。

其次,刻印古琴谱集。藩王们编纂古琴谱集后,往往还将它们刻印出版。关于琴谱的重要性,明代成书的《遵生八笺》曾有过论述: “琴师之善者,传琴传谱。而书谱之法,在琴师亦有讹者,一画之失,指法即左,以讹传讹,久不可正,琴调遂失真矣。故琴非谱不传,谱非真,反失其传也。 ”明代雕版印刷技术的空前进步,令刻书风气盛行,而藩王能够靠强大的财力支持,大量刻印琴谱,精校精印,促进了琴曲的流传。例如宁王藩府刻印的《神奇秘谱》,初刻为大本,点画不讹,在当时就受到琴家的珍爱。

第三,召集琴家,组织琴学活动。琴人间的雅集活动,是古代琴学传播的重要途径,藩王之所以能够编纂琴谱集,得力于府中聚集了一批会弹琴的文人清客。宁献王朱权在编纂《神奇秘谱》之前,因感于“琴道泯于世者多矣” ,召集了五位琴生到自己的府内,让他们转益多师,最终“琴道乃正” 。潞王朱常淓纂辑有一部《古音正宗》 ,査阜西判定该谱集内的琴曲多从流行谱本杂凑而成,难以看出明确的师承渊源,可能是来自王府清客所选献来的材料。说明藩王召集的琴人通过搜集琴曲、互相切磋、去芜存菁,促进了琴道的归正和流传。

“钟琴”的原因

明代藩王之所以钟情古琴艺术,流连于琴苑,有着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是为了避免皇帝的猜忌。朱元璋最初分封子弟,目的是为了巩固皇权,不料刚刚去世,燕王朱棣就发动了“靖难之役” ,推翻了建文帝的统治。明成祖登基以后,对各地手握重权的藩王防范有加,一再削藩,严加控制。他在军事上严加控制的同时,文化以及学术方面却给予藩王大力的支持和鼓励,以求用学术文化的熏陶来消弭其野心。藩王们失去军政权力,或寄情诗文音乐,优游自处,或广置田宅,货殖经商。例如朱权封地原在喜峰口外的大宁,兵强马壮,明成祖刚登基就把他改封到南昌,就近监视。 《明史》记载,他曾受人诬告说诽谤皇帝,此事虽然最后查无实据,不了了之,但朱权却因此“构精庐一区,鼓琴读书其间,终成祖世得无患” 。

其次,统治者的推动。明朝统治者在推翻元朝之后,其文化的依托是树立旧有的汉文化传统。古琴艺术凭借在塑造汉文化及其艺术精神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成为统治者提倡的对象。明朝几代皇帝都曾亲自参与推广琴学。例如燕王朱棣在未曾登基的时候,就曾召见并赏赐著名古琴派“徐门浙派”的传人徐诜。他登基以后,又召见“天下能琴者”三人——四明徐和仲、姑苏张用轸、松江刘鹤。其中,张用轸还曾负责向太子以及皇子教习古琴。明成祖还命人编撰二十三卷的琴论专书《大明永乐琴书集成》 ,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琴学资料,弥补了琴史研究中资料缺失的遗憾。根据《历代琴人传》的统计,成祖之后的多位皇帝都善琴,如宣宗、英宗、宪宗、孝宗等。上有所好,下必效焉,既然皇帝们都弦歌不绝,藩王们自然也就不甘落后了。

第三,古琴在音乐教化中的独特作用。古琴在中国古代,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它的气质、性格,与古代文人努力追求的目标相一致。在明代藩王的几部琴书中,他们都提到了古琴的教化作用。例如朱厚爝《风宣玄品》 :“予观夫琴乃正乐也,圣君贤相高人良士侂此写孤怀寄忧悒,虽一时之见,风俗之淳漓、人心之美恶,于斯可知,其中和之音足以感天地格鬼神、可以禁邪心养德性。 ”懒仙《五声琴谱》 : “琴之为道大矣,所以宣五音之和,养性情之正,而通神明之德也。 ”朱珵坦《五音琴谱》 :“琴,古乐也, ……可以宣调情志感格鬼神,重器之中其德至优,故进御君子焉。 ”可以说,明代藩王们钟情古琴,以琴寄托理想,跟古琴能够修身养性的品质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也符合他们远离以避祸的愿景。

历史证明,分封制造成了一种,多数藩王在封地恃权不法,成为地方上的毒瘤,每年巨额的宗禄和赏赐,也成为国家财政的沉重负担。但是如上所述,明代藩王对古琴艺术的贡献还是有可圈可点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