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的心灵栖息地读赵洪波富春山居图画中之兰亭

  • 送花艺术
  • 2024年11月18日
  • 《富春山居图:画中之兰亭》书影 “元四家”黄公望创作的《富春山居图》卷是中国绘画史上里程碑式的传世名画,被誉为“画中之兰亭”。画卷不仅描绘了天下独绝的富春山水,更表达了千百年来中国文人“林泉之致”的艺术风神。 《富春山居图:画中之兰亭》一书,由《光明日报》主任记者、作家赵洪波所著。作者通过阅读黄公望所留传下来的文字与画作,揣摩和品味画卷中的每一处细节,亲历浙江杭州、富阳、桐庐一带

文人的心灵栖息地读赵洪波富春山居图画中之兰亭

    《富春山居图:画中之兰亭》书影

    “元四家”黄公望创作的《富春山居图》卷是中国绘画史上里程碑式的传世名画,被誉为“画中之兰亭”。画卷不仅描绘了天下独绝的富春山水,更表达了千百年来中国文人“林泉之致”的艺术风神。

    《富春山居图:画中之兰亭》一书,由《光明日报》主任记者、作家赵洪波所著。作者通过阅读黄公望所留传下来的文字与画作,揣摩和品味画卷中的每一处细节,亲历浙江杭州、富阳、桐庐一带,实地考察黄公望的足迹,试图走进黄公望的内心深处,以此把黄公望所要诉说的话语,以及画卷里的“秘密”和盘托出告之读者。

    该书是河南美术出版社精品图书“读懂中国画”丛书之一,作者以媒体人敏锐的视角带领读者深入富春山水,既“远观其势”,又“近察其妙”,品赏画卷中每一处山石、林泉、草木、人物,探寻画面背后的文化和美学涵义,笔墨之妙、留白之韵、山水哲学、君子之树、沙洲的意象、孤山的意境、火殉的伤痕……这些问题在这本书中都得到了轻松而有趣的解答。

    走入画卷,读懂山水画

    山水是中国人的栖居地,其中饱含着中国人对真、善、美的不懈探索和追求。在这本书中,作者在中国传统哲学的视野下回顾了中国山水画史。中国山水画自魏晋萌芽,经由黄公望为代表的“元四家”的努力,风格出现了转型性的变化。黄公望笔下的山,“峰峦浑厚,草木华滋”,呈现远尘绝俗的独特意境。《富春山居图》中的水,黄公望着笔不多,书中从历史上的画水之法一一比较,在温习美术史上各种各样的水法之后,黄公望淡墨渲染,甚至空无一笔的“空水法”便独树一帜了。

    水墨山水,因没有颜色或许感觉不如青绿山水艳丽、堂皇,但读完这本书,却会对此有全新的认识。绘画在宋元时期发展到无色之境,意境淡远的水墨画,逐渐取代了繁华绚烂的青绿成为绘画的主流。黄公望在《富春山居图》里抛弃了颜色的五彩缤纷,就剩下了笔墨酣畅和元气淋漓。

    独到发现,解读画中人

    中国画史上的传统看法认为,《富春山居图》里黄公望画了八位点景人物,而在此书中,作者提出了迥异于传统观点的“第九位神秘人物”。在详细的解读下,隐藏最深的黄公望自画像悄然而出。黄公望在著述《写山水诀》中说:“皮袋中置描笔在内,或于好景处,见树有怪异,便当模写记之,分外有发生之意。”书中的解密,呼应了这段文字的记载。

    《富春山居图》中,黄公望总共画了四位渔父,在整幅画卷的点景人物中占比最多。传统文化中,渔父可不是普通的打渔人,他带着文人隐逸的理想,常常出现在文学艺术中。中国绘画从一开始即带有浓厚的渔父情结,我们在书中能看到,在王维的《辋川图》、许道宁的《秋江渔艇图》、郭熙的《早春图》等众多古代名画中,都画了渔父的形象。画卷中其他的点景人物,还有樵夫、高士、行者,他们都不是普通山水画中的风景点缀,而是一个个活脱脱的生命,是黄公望一生的体悟和理想的化身。

    画卷结尾处,孤峭挺拔的高山也非常奇特,寄托着黄公望孤寂的心灵。道家经典《内经图》中也有一座孑然独立的山峰,和画卷上的孤山颇为神似。书中,作者在分析黄公望另一幅山水画作《九峰雪霁图》之后,将《内经图》上的“巨峰顶”和孤山建立联系,让读者感受到了画卷中萦绕的仙灵之气。元代诗人张宪曾有诗句云:“笔端点点皆清气,谁道痴翁不解仙。”当我们透过富春自然秀美的山水,读懂了黄公望隐藏的道和信仰,我们才算读懂了《富春山居图》。

    读山居图,品文化富春

    《富春山居图》之所以成为600多年来传世的佳作,就是因为画卷背后有着深厚渊远的中国山水文化。读懂《富春山居图》这幅画,便找到了理解“文化富春”的金钥匙。

    《富春山居图》中,浑厚华滋的山林里还隐藏着深厚的隐逸文化,这也是最吸引历代文人之处。黄公望在《富春山居图》题跋中说:“至正七年,仆归富春山居。”这句话明确传递了黄公望归隐山林的事实。“隐逸”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中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也是中国历代文人内心最渴望而最难及的一种理想。“开门尽松桧,到枕皆丘壑”,当读者沉浸画卷中,也仿佛隐身世外,走进富春山中,黄公望就和您坐在“小洞天”外,焚香品茗,共望栏外一江春水。

    读《富春山居图》,仅在山水中读出隐逸文化,终究还没有道尽画卷的全部精神。古人在山水中讲究“澄怀观道”,黄公望一方面是潜心艺术的画家,一方面是大彻大悟的大痴道人。他隐居富春山,皈依全真教之后,更是洞悉了道门之妙。山水在他信仰的视角下,不仅仅是自然的空间,更是寄寓了人类美好理想的洞天福地。

    如果说《富春山居图》画出了千百年来中国文人“林泉之致”的道风神韵和隐逸情怀,引发后代画家的集体超赞、竞相追摹,成为中国艺术史上的一大独特风景,那么《富春山居图:画中之兰亭》则把读者带入“入山眺奇壑,幽致探无穷”的富春山水世界。

    (作者为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专业委员会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