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毛笔何以生花
韩昀芝 书法作品
一头细软长发,一腔侠骨柔情,一手如行云流水般优美的书法……只见她气静神宁,挥洒自如,笔下有急有缓,有轻有重,有抑有扬。那墨迹或浓或淡,或枯或荣,或疏或密,字体圆润健劲,气韵贯通其间。刚刚从皑皑雪山圣土归来的韩昀芝,依然没有停歇,带着满心的欢喜,满腹的收获,满腔的热情,在一撒一捺间,谈起了她笔毫里的生动故事。一支毛笔,何以持续生花?开宗明义,韩昀芝的语气间充满了对书画的执着与对生活的热爱。“这是中国人深藏在血脉中对传统文化的敬意,也是一种自然的享受。”
出生于军人家庭的韩昀芝,有拥抱孤独的坚毅与独立,更有天性的洒脱与浪漫。这份个性,在岁月的洗礼下,慢慢练就了她的与众不同。
7岁入学提笔,10岁在父母引导下,开始正式练习书法,同时读诗读词读经典,也悄悄读三毛与金庸。尤爱读《红楼梦》,反复研读12遍,韩昀芝倾倒于曹雪芹文字的精致与美感,也埋下了“千般富贵,终究只是一场云烟”的人生疑惑。尽管在父母建议下,为衣食谋读了金融专业,毕业分配在金融单位,衣食无忧,但年少时的文学积累和人生迷茫,使她再次进入文学与传统书画中去寻找精神的出路。
35岁那年,在对女性职场生涯的一番思考后,韩昀芝攻读了北京大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按照她的话来说,“彼时那种想要接触和文化相关的意识十分浓烈,尝试将学院派的学习架构纳入随意的阅读,将书卷气作为书法追求”。至此,在职场、家庭与自我挖潜中,她不停切换角色,“多任务的输入与输出”成了她的日常。
为了探索更多的可能性,2015年结束母职后,她毫不犹豫报名所在单位的援藏且幸运入选。一年半后身体原因结束援藏回到杭州,但缘分并没有就此结束,2019年初,她携带古琴,再度入藏生活工作,迄今又是五年。
都说爱需要勇气,在的每一年,韩昀芝都走得踏实、沉稳,书艺大进。“这几年在的生活难以言表,天然与世隔离的青藏高原,千山之巅,万水之源,雪山清冷与阳光热烈同在,有一份脱俗的体验,有不同文化的学习与碰撞,更有戍边稳藏、汉藏文化交流的独特人生价值,以及更多角度看待人世的视野。我在工作之余,书法绘事操琴交友,大约写了100多首古典诗词,有了以书法写个人生活的念头”。
2021年,韩昀芝在文化厅和大学的支持下,成功举办个展。2022年,《雪域诗情》诗词书法集出版。在自然条件艰苦的高海拔地区孕育出的特殊作品,于韩昀芝而言,是一生中最为宝贵的经历。《雪域诗情》是她在创作的100多首诗词中精选了42首进行书法创作的宣纸线装限量版。《乙未援藏杂诗》、《拉萨夜雨》、《虞美人·己亥高原中秋》……从西湖到,从人间天堂到天上人间,点点滴滴,在她的原创诗词书法里集里坦荡呈现。
“雪域行期近,江南夜梦残”“自别西湖后,天涯暮看朝”“万里雪山归无计,即从雨里觅江南”……细腻超脱的诗词意境,笔端流淌的水墨文字,韩昀芝将个人的审美理想一一注入到了诗词书法中,已隐隐有“物我相融”之境,让人从浮躁中归于宁静。
中国传统中才华必须让位于德,韩昀芝用书法诗词架起了山海连通的桥梁,是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雪域开花的尝试,也是家国情怀的表达,德艺双馨的追求,这或许可以使一个人的精神传之以永,流之以远。
韩昀芝身边的朋友说,观赏她的书法作品,犹如赏心悦目地聆听一段妙曲,形态上有起有伏,力度上有强有弱,情感上有张有弛,用笔抑扬顿挫,用墨淋漓生动,韵律和谐统一。或许这不只是一次简单的书写,更多的是一种人生境界。
每年冬天,韩昀芝都会从拉萨回到杭州休养生息。她定期去医院,承担社会公益与家庭责任,不停在书法、绘画、古琴、诗歌、石刻、文玩收藏、陶瓷烧造间游艺,她将艺术融于生活。朋友们惊讶于她的才气与时间管理。“这些不仅是个体的爱好与公益,更是一种社会价值,想身体力行,回归古人文化生活中的优雅与精神内求的享受。”“走过的路,看过的风景,见过的人,是人生的积累,也是文化艺术的积淀。”
从春雨杏花的江南到西风牦牛的藏地,年复一年,人们嗅到了芬芳馥郁,却不曾见背后的血汗与泪水。时光流转,笔墨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