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高清作品赏析自画像系列

  • 对象送花
  • 2024年11月30日
  • 梵高 戴草帽的自画像 画家若想提高技巧,最快、最可靠的办法就是画人物。——文森特·梵高 自画像是梵高绘画艺术中最大的特色之一。在西欧绘画史上自画像数量较多的画家有好几位,但最多的,是同属荷兰籍的17世纪的伦勃朗 和19世纪的梵高,他们堪称自画像中的双璧。他们二人分别以自己的画笔描述各自的生命瞬间,完全真实地凝视自己和表现自己。比较两人的自画像,会发觉有很大的差异,伦勃朗在40余年的画家生涯中

梵高高清作品赏析自画像系列

梵高戴草帽的自画像

画家若想提高技巧,最快、最可靠的办法就是画人物。——文森特·梵高

自画像是梵高绘画艺术中最大的特色之一。在西欧绘画史上自画像数量较多的画家有好几位,但最多的,是同属荷兰籍的17世纪的伦勃朗和19世纪的梵高,他们堪称自画像中的双璧。他们二人分别以自己的画笔描述各自的生命瞬间,完全真实地凝视自己和表现自己。比较两人的自画像,会发觉有很大的差异,伦勃朗在40余年的画家生涯中,像自传似的,用自画像把自己的生活记录下来,现存的有一百多幅。而梵高,在他10年的画家生涯中,仅仅以三年半的时间,便画了约42幅自画像。若以时间和作品数量的比例来看,梵高不愧是自画像最多的画家。

在大多数梵高的自画像中,梵高的形象是比较落魄的,穿着随意,带着毡帽或者草帽,但也曾经有一度梵高将自己画的有些纨绔,像文人和绅士的样子,这些画作主要出现在他刚到巴黎不久。对于第一类穿着随意的自画像,可以看出梵高洒脱和随意的性格,到后期经历过大量的挫折,但渐渐接受了自己身为社会底层的身份。而之前那些绅士气和文人气的画作,则表现出梵高在初到巴黎时对自身社会地位的追求和渴望,他是希望得到人们的承认,希望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但过了不久,现实的打击又让他正视了潦倒的自己,因此,自画像中的梵高多数是装扮成工匠、工人或者农民。

梵高戴草帽的自画像

梵高的自画像若以时间来分,大致如下所列:

安特卫普时期:1885年1幅

巴黎时期:1886年7幅

1887年春1幅;夏16幅;秋5幅

阿尔时期:1888年夏2幅;秋(9月)3幅;冬(11月~12月)1幅

圣雷米时期:1889年秋(9月)3幅

从中可以看出他的视线形成一个内省的心理历程,这些视线与美丑无关,他所挖掘的,是自己的内心世界,并以此来平衡心中的感受。

梵高很晚才作为一位极具个性化的画家而崭露头角,距他去世时只有八年。

梵高几乎没有受过什么正规的绘画训练。为弄到画布、油彩和画具而日复一日地奔波劳碌,精神上也不断处于矛盾的状态,为追求艺术的完美而承受着压力,这些即使不是他后来罹病的直接原因,也给他的生活悲剧埋下了种子。

梵高着意于真实情感的再现,也就是说,他要表现的是他对事物的感受,而不是他所看到的视觉形象。

梵高把他的作品列为同印象主义画家的作品不同的另一类,他说:“为了更有力地表现自我,我在色彩的运用上更为随心所欲。”其实,不仅是色彩,连透视、形体和比例也都变了形,以此来表现与世界之间的一种极度痛苦但又非常真实的关系。

梵高是一位具有真正使命感的艺术家,这也是自称表现派的艺术家们共有的特性。梵高在谈到他的创作时,对这种感情是这样总结的:“为了它,我拿自己的生命去冒险;由于它,我的理智有一半崩溃了;不过这都没关系……”.

梵高戴草帽的自画像

梵高从来没有放弃他的信念:艺术应当关心现实的问题,探索如何唤醒良知,改造世界。

梵高年仅三十七岁,作为一位艺术家,直到死前不久他才以其震憾人心而富于想象力的绘画赢得评论界的赞扬。

梵高死后不出几年,一些画家就开始模仿他的画法,为了表现强烈的感情,可以不对现实作如实的反映,这种创造性的态度被称作表现主义,并且证明是现代绘画中一种历久不衰的倾向。

梵高继承了肖像画的伟大传统,这在他那一代的艺术家里鲜见的。他对人充满了的爱,使他不可避免地要画人像。他研究人就象研究自然一样,从一开始的素描小品,一直到1890年他前的几个月里所画的最后自画像都是如此。它如实地表现出疯人凝视的可怕和紧张的眼神。一个疯人,或者一个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人,无论如何也不能画出这么有分寸、技法娴熟的画来。不同层次的蓝色里,一些节奏颤动的线条,映衬出美丽的雕塑般的头部和具有结实造型感的躯干。画面的一切都呈蓝色或蓝绿色,深色衬衣和带红胡子的头部除外。从头部到躯干,再到背景的所有的色彩与节奏的组合,以及所强调部位的微妙变化,都表明这是一个极好地掌握了造型手段的艺术家,仿佛梵高完全清醒的时候,就能记录下他精神病发作时的样子。

自画像,是梵高生活与创作、人生与艺术旅程的真实记录。正如梵高自己所说,“我想强调的是,同一个人有多样的自画像。与其追求照相般的相似性,不如深入地发掘相似处。”从1880年献身绘画艺术到1890年身亡,梵高短暂的10年艺术生涯里,以其强烈的创作和超人的勤奋刻苦,创作了近2000余幅作品,其中就有40余幅自画像。梵高以年均4幅自画像的频率,真实记载其绘画技法的变迁和思想情感的波动。我们沿着自画像系列作品的脉络,就可以把握梵高艺术生涯的轨迹。

梵高自画像的精神分析学方法

精神分析学是20世纪最为重要和最为艺术史家所重视的方法。弗洛伊德及其追随者们不仅把它从一种精神病理学方法扩展为普通心理学理论,而且还把它从一种医学思想发展为一种世界观、一种哲学方法。因此,精神分析学涵盖了心理学、宗教、伦理和人类学等等领域,尤其是文学艺术领域,他们认为精神分析运动对文学艺 术的根本观点和方的影响达到的深刻程度是迄今为止所有方法无法比拟的。

梵高戴草帽的自画像

1910年弗洛伊德撰文提议,要解读达·芬奇《蒙娜丽莎》需要从艺术家孩提时代记忆的档案为基础。从此,精神分析学就引入了解读艺术作品中。梵高的自画像本身没有太多的故事情节和叙事内容,因此心理学家要探求它的深层内涵,必须从他的传记中寻找答案。

我们知道梵高的出生是他父母心灵的慰藉,他取名叫文森特,一年前死于难产的哥哥也叫文森特。弟弟提奥四年后才出生,这个时候梵高就开始有忧郁症。可能 是长期的忧郁而精神受创,或是家庭遗传,或是等等原因造成的。“关于他的疾病真正原因不是很确定;最近的医学研究倾向于认为是“癫痫”,而非曾经认为 的“精神症”。在病情发作间隙,他还能画画。他最伟大的作品中的几幅就是在发病和恢复那个时期创作的。”

不管怎样说,梵高从孩提时代就开始自我封闭 和精神忧郁。青少年时代,家庭经济窘困,梵高不得不离开家门谋求合适的职业以便将来过上正常人的生活,他先后做过画商、牧师等职业,但是均被辞退。28岁 才拿起画板,又因为年龄较大前景不被看好。甚至连长期给他做模特的妓女都拒绝了他一起建立家庭的愿望。1888年,梵高主动邀请高更来阿尔一起写生,但 是执拗的梵高因为对艺术的不同理解与高更大动干戈,这可贵而“罕见”的友谊在高更的愤然离去中撕裂,梵高也因此割下自己的耳垂以示愧疚。但撕裂的友谊 无法弥合,梵高更加孤独,可能也是他这一时期艺术最为伟大的原因。随着弟弟提奥娶妻生子后,家庭经济也陷入了困顿,要继续给梵高以渴望的支持似乎勉为 其难。

1889年的一天,弟媳为不断加重生活负担与提奥激烈争吵,前来走访的梵高恰好在他家门外,维系他艺术生命的经济支持出现了新问题,梵高内疚、 孤独而黯然神伤,默默的离开弟弟家门。次年,积重难负的梵高终于癫痫再次发作而被送往圣雷米精神病院。两个月后,孤独的在奥弗尔开枪。纵观梵高的 一生,他生而孤独,活着孤独,也因孤独离去。不难理解他的自画像上镌刻着孤独的印痕。成熟期四十多张自画像绝大多数是胸像,没有一张全身像也能揭示艺术家 的孤独和渴望与他人建立交往。因为艺术史上没有哪一位艺术家如此接近并审视自己和真实的描画自己。数量之多,目光之坚定自信绝无仅有。画了十年的画没有一 幅作品售出更加剧了这种孤独。与孤独为伴的另外一个主题构成梵高自画像精神内容,它就是“自信”。

割掉耳朵后的自画像 荷兰 梵高作品赏析 1888 布上油画纵51×横45厘米 私人藏

这幅作于1888 年2 月的《割掉耳朵后的自画像》,是给后人留下的第一幅展现梵高当时在阿尔勒的精神状态的自画像。画家有一个高高的向上斜的前额、一个强有力的鹰勾鼻子、三角形不对称的脸孔和那突出的颧骨、下陷的双颊,他的形象给人以极其深刻印象。梵高的自画像,往往成为对画家心理探索的佐证,是画家性格特征的一面镜子。画家在描绘自己时,敢于剖析,毫不掩饰地揭示出他性格中最令人感到意外,却又是最为动人的一面。此幅肖像作于他的“割耳朵事件”发生一个多月之后。此刻,画家已找到了他内心的自我平衡。

文森特·梵高(1853~1890),荷兰画家。后期印象派代表人物之一。他出生于一个教牧师家庭。年轻时曾当过店员、教师、矿区传教士等。在绘画上,他主要靠自学。1886年他前往巴黎,接受了印象派诸画家的熏陶,画风变得轻快明朗。1888 年他搬到法国南部,开始患上精神病。1890 年7 月20 日以射中胃部,死时才37岁。他的画风,可以说是印象派、新印象派、日本版画融合在他个人气质中的产物,是东西方绘画合流的结果。

《黑色毡帽自画像》完成于1886年初,是他忧郁系列的一部分。

对一个到巴黎来闯世界的无名荷兰画家来说, 伦勃朗是他羡慕的榜样。这们17世纪的画家在19世纪备受崇敬, 他的肖像画被认为充分展现了人物的性格和精神面貌。梵高最早的几幅自画像中的这一幅画面是深黄褐色, 最光亮部分在脸上, 这幅作品不管是自我欣赏之作也好, 还是向他的荷兰同胞伦勃朗表示敬意而作也罢, 似乎有一点可以肯定, 即参照了那位17世纪大画家的风格。在这幅自画像里, 梵高穿着短上衣, 系着围巾, 帽子稍向后仰, 就刚刚抵达巴黎。除了在风格上对伦勃朗的效仿之外, 梵高对伦勃朗的敬意还表现在另外点上。伦勃朗的许多自画像可以被看作是对各种身份的塑造和各种职业角色的想像。他将自己描绘成普通市民、绅士、、哲学家、预言家以及圣人。似乎受伦勃朗借助服饰改变形象的影响, 梵高也在自画像里利用各种服饰装扮成许多角色;总之他的自画像或煞有介事或较为随便地多次变换装束和姿态。跟伦勃朗一样, 他在自画像中也有各种各样的身份:中产阶级绅士、农民、画匠、伤员、外国和尚等等。梵高将这些自画像的风格分别界定为自然主义风格、印象主义风格、点画风格、象征主义风格——当然最主要的是将其界定为现代派风格。考虑到他对自己本人形象的界定, 这样倒也顺理成章。

这是最后一幅,也是最大的一幅,画于1888年他就要离开巴黎的时候,而且在画布的背面醒目地签上了名字,这幅自画像简直就是那位正在作画的画家的宣言。画家站在画架前是画家自画像的传统格式,同时梵高这幅自画像的构图与卢浮宫中伦勃朗的;画家在画架前的自画像;及塞尚作于1885~1886年的;手拿调色板的自画像;非常相似,在塞尚的那幅自画像上,画家手拿调色板冷漠地站在那里。梵高很可能在唐居伊老爹的美术用品商店里见过塞尚这幅自画像,而且两者的相似也使人也许在梵高动身前往南方之前,他在那个店中面对普罗旺斯的塞尚的;自画像;,与之进行过绘画技巧上的探讨。

这幅自画像虽然也采用了传统结构,却带有职业宣言似的色彩,因为它既突出了作者的阶级身份又突出了作品的画家身份。在这幅作品里,梵高将自己描绘为身穿无领短上衣的工人式的画匠,手拿画具站在画架前面。然而他的装束却令人不知到底是何种身份的打扮。那上衣看上去像是被称为画家工作装的那种外衣,可是实际上画家的工作装通常又不是这种式样。画家的工作装要更宽松、更潇洒些,无领的领口处用饰有花边的带子将领口扎住。而梵高这件上衣的肩缝和领口处的纽扣却暗示这是一种更厚实的衣服,或许是工作穿的种上衣。梵高后来偏把它说成是农民的短外套。然而这件衣服本身式样的模煳即暗示着它是多重身份的象征——画家、手工艺人、工人、农民,恐怕梵高是想把所有这些身份都包含在其中吧。无论在作画时实际上穿的是什么样的服装,19世纪的画家们在自画像里是很少身穿工匠服的。他们的自画像常常更正规,许多画家画室里的形象都是穿衬衫或短外套的中产阶级,就像在弗尔南·科尔蒙的画室里那群画家一样;塞尚那幅自画像中画家本人就穿着坎肩和短外套。梵高在他这幅自画像中的无产阶级打扮也并非毫无依据。吕西安·毕沙罗和保罗·西尼亚克得在大街上遇见他时,他就穿着粘满颜料的衣服,像个整天跟颜料打交道的画匠。不过,这幅作品仍然算不上写真的作品。画面上除了画架并无其他背景,为这幅作品而穿的那件蓝外套上也没粘上什么。可见这件衣服是作者有意选择的,上面金色的斑点闪闪发光,似乎在赞美这件象征着职业的服装。

从某些方面看,梵高是个自学成才者。如果说他对自己的某些技巧始终感到没有把握(比如画人物的技巧) ,他对自己超然不群、走自己的路的态度还是感到自豪的。在这幅自画像中,蓝色上衣不管是工人装也好,是农民装也罢,都清楚地表明了这位画家没有受过学院的正规训练,是画坛主流之外的独行者。

然而这自画像上的画家是个默默无闻的人物,而考虑到画的尺寸和重要意义,人们不禁要问它是画给哪些观众看的呢? 梵高这幅了巴黎。其创作的日期也许有助于说明它的含义和它的观众会是哪些人:1887年11月,梵高在;农舍廉价大饭店;组织了一个;小林荫道印象派画家;作品展,他这幅自画像几乎就是这个展览刚办完后创作的。那个展览面向两类观众:一类是常来饭店吃饭的附近的劳动人民,另一类是前来观赏新一代、新风格作品的画家。去提奥的公寓的画家和评论家会看到那位蒙马特尔或;小林荫道;的工人或画家,而这幅宣言式的自画像的观众即是跟那些画家和评论家相似的人。对艺术界的那批人来说,这幅作品表明了一种新的画家地位和职业身份。

这幅自画像既包含了作者的抱负又包含了作者的忧虑,这一点在梵高从阿尔写给妹妹威尔的一封长信中得到了证实。在密密麻麻的8页纸上,梵高向一位并不太清楚现代文化状况的读者叙述了他对现代艺术的看法。他还试图;用文字为自己描绘一幅自画像;——这是一种出人意料的做法,因为他往往是在信中用素描勾勒出自己一些重要作品的轮廓。这一次,他凭着对巴黎那幅自画像的追忆进行了文字描述:;现在我描述一下我自己,这个描述所依据的是我对着镜子所画的一幅肖像,如今这幅肖像在提奥手上。灰而略带点红色的脸,绿眼睛,浅灰色的头发,额头、嘴角有皱纹,那嘴显得呆板而拘谨,胡子很红,乱糟糟的又未修剪,看上去令人沮丧,不过嘴唇却很饱满,身上穿着粗亚麻布做的蓝色农民短外套,手里拿着调色板,调色板上有浅黄、朱红、石绿、钴蓝,总之,调色板上除了没有画胡子的桔红色之外,其他各种颜色样样俱全,都是纯色。人物身后的背景是灰白色的墙。;

信中对五官、颜色、感慨的描述很像观相术的语言,而且重点突出、简约生动。;乱糟糟的久未修剪,看上去令人沮丧的;胡子是他惯有的身份特征,胡子的颜色——;很红;、;桔红;——就像是他在画作上签署的姓名和日期。虽然没有提到画布,但是在重要的细节描述上却提到了与作画的职业有关的另外两样东西。在这封信里,人物的衣服被说成是一件农民的短外套,这就把梵高的身份又一次解释为乡村画家,而;颜色样样俱全,都是纯色;的调色板则再一次说明了他对现代技法的追求。

梵高的这封信还承认了人们一眼就能从这幅自画像上看出来的东西:充溢在这幅职业声明式的作品中的古怪情绪和不自然的紧张。人物看上去毫无表情,简直就像个机器人,而且作品里人物的没表现出什么;气质;。梵高在信中对此也有承认的表示,承认人物;呆板而拘谨;,胡子;乱糟糟的久未修剪,看上去令人沮丧;。然而画家本人还有更令人不安的联想:;你也许会说这张脸有点像凡艾登书中那们死先生的面孔,总之死板得很;好啦,反正画出来的人就是这个——画自己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至少若想画得与照片不同很不容易。;

在这封信里,梵高接下来马上又做了与刚才的自我描述完全不同的另一种自我描绘:;然而此刻我的样子跟那幅自画像上已有差别,我既没留头发也没蓄胡须,胡须都剪掉和剃光了。另外,我的脸色也由粉红带淡青灰色变成了淡桔红色,我穿的是一件白衣服而不是蓝衣服,我总是满身灰尘,身上像箭猪一样竖着许多刺——画架、画布以及另外一些东西。只有绿色的眼睛没变,当然这幅肖像上还有一种颜色,即黄草帽,像季节工戴的那种,此外还有个很黑的小烟斗。;

这段文字突出表现了画家怪异的形象,而且描述得很生动。在这段文字里,有的地方变成了对另一幅自画像的描述。而此处他奇特的职业外表特征硬是和季节工的特征结合了起来。在同一封信中出现的这些怪异的描述暗示着画家对自己职业认定上的某种变化——画家的职业就像农村的季节工,同时公平要冒风险,并且显得怪模怪样。

这幅作品中的人物到底为什么如此毫无生气、如此呆板呢? 梵高当时已经是位有造诣的肖像画家了,他已经27次描绘过自己的相貌。一个变工变农式的人物,未受过正规的学院教育,同时又是新色彩技巧的实践者,却把自己大胆地画成现代画家——所有这些似乎都触到了现实的某种极限,某种与;毁灭;共舞的东西。从他的脸上可以很容易地看出害怕风险和失败的迹象——也就是;毁灭;的忧惧。不过,如果我们把这幅自画像和梵高的文字描述看作思维的产物,也就是说是他幻想出的算我形象,我们则会发现它还另有含义。这很像弗洛伊德所描述的那种成功者自我惩罚的梦,在呆板、毫无生气的专业人员身的种;灭亡;迹象也许是克服了傲慢的抱负的表现;这与其说是对失败的恐惧,倒不如说是对梦想中的新的成功的惩罚。在后来给母亲和妹妹的信中,梵高承认了这种忧虑:;我一听到我的作品已获得了些许成功,一读到那篇文章(阿尔贝·奥里埃热情洋溢的赞扬),便马上担忧会因此受到惩罚。画家生活中,事情发展有规律几乎总是如此:成功差不多即意味着最糟糕的事可能发生。;

这种矛盾心理并不能驱除雄心,实际上,他也许会使雄心更加坚定。米兰·昆德拉在小说《不朽》 中就曾暗示,当生者将;自我;与死亡联系在一起时,就会出现极为自信的幻想。与任何自画像一样,梵高的自我描绘等于在预防自己的消失或者说死亡,自画像永远留下了他作为画家的形象,实现了他的不朽。梵高在阿尔经常着迷地考虑人死之后的生命的意义,他幻想一个人可以;搭乘死亡去天上的星;;从他对不朽的认识上看,他的这种考虑和幻想并非像人们常常解释的那样是他的预兆,而是恰恰相反,那是他在幻想超自然的不朽的生命。这幅自画像并不是简单地描绘了一个被城市的压力搞得身心疲惫的画家,而是一幅内涵更复杂的作品,它既是在表白希望得到某种画家的身份和不朽,又暗含着与这种愿望相连的忧虑。

他的肖像画创作在风格上带有试验性。他的自画像也确实体现了他在风格上进行试验的用心。单是他在巴黎所画的那些自画像就尝试了当时有争议的各种风格。从明暗对照效果强烈的伦勃朗风格,到颜色清淡、笔触轻盈的印象派风格,以及采用补色的图案装饰手段的新印象派风格,这些自画像可谓囊括了从荷兰的现实印象主义等等各种各样的变化。

巴黎时期的自画像 荷兰 梵高 1887 油画 44*37.5公分

梵高在巴黎明朗自由的气氛中与走在时代尖端的印象派画家交流,使他的艺术结出了丰硕的成果。这幅在巴黎时期的自画像,是梵高注视着在巴黎成长的自己时,以新发现的独特技法所画的一幅杰作。与此同时,也能看出尚未习惯城市生活而非常疲劳的梵高,那种深刻忧郁的表情。

;气质性;的面孔是巴黎肖像画中唯一保持不变的特征,人物我形象却在变化。在自画像中,梵高最常见的形象是中产阶级市民(这种形象出现过17次),胡须修剪得很整齐,身上穿着漂亮的有饰边的上衣,脖子上围着围巾,并且常常惹人注目地戴着灰色的浅顶毡帽或草帽。

梵高对印象派的用色技法十分感兴趣。在这幅自画像中,化采用了印象派的并列纯色点彩法,赋邓画面生动的视觉效果。

1.灰色毡帽使用褐色、紫色、蓝色

2.背景运用蓝、黄两种补色

3.脸上的暗部使用橙色、绿色

4.亮部使用、橙色及红色。

献给高更的自画像 荷兰 梵高 1888 油画

在普罗旺斯梵高所画的自画像数量明显地减少了,而在阿尔勒和圣-雷米创作的10幅自画像里,直接反映画家身份的更是绝无仅有。虽然梵高创作阿尔人物系列作品地点在黄房子,可是又给这些作品的背景加进了异国情调,因为他把自己画成了日本和尚。画家欧仁·博什也出现在这个系列里,可是他被画成了中产阶级的纨绔子弟:身穿上衣,身后是缀满繁星的蓝色午夜的天空,梵高用他来象征;诗人;。

梵高在普罗旺斯的自画像往往被说成带有精神受疾病侵袭的迹象,这部分也是因为梵高在有关的书信中谈到过发狂的话题,同时部分地还因为其中最出色的几幅刚好创作于他自残和精神上出毛病的前后。然而,即使我们难以反驳这几幅自画像与他的伤病事件有关多说,人们同样难以从中找到技巧或自我表现方面的不正常之处。画面上肯定没有明显的败笔,那几幅在最;非常;时刻创作的自画像恰恰是颇具艺术成就的杰作。其内蕴也颇为深刻。这些自画像中不但没有病态的迹象表露,而且成功地将;发狂;体现为现代画家的一种特征——从更大的社会角度来看,现代画家的个性与处境决定了他们身上会出现若干职业性的问题。

这些自画像里最重要的一幅即是本幅。富有气质的面孔再一次体现了观相术式的描绘手法:稍微倾斜的眼睛(据说这是日本和尚式的眼睛)射出犀利的目光,高高的额头和头皮绷紧的脑壳似乎充满了活力,这种绷紧的活力被红绿两种反常的配色表现得异常显着——石绿色的背景衬托出人物的轮廓,同时与桔红色的眉毛、与脑壳、与胡须形成了强烈的对照,赭色高光使泛绿的深棕色上衣变得格外醒目。人物的身体微侧,为的是突出棱角分明的头,同时又把人物的特征一览无余地表现出来。

梵高知道这幅自画像横眉冷目的样子让人感到很不舒服,而且他曾详细地向提奥和威尔解释过这副样子的由来。这部分地与日本僧人的异域特征有关,但是他还借鉴了另一类有象征意义的角色,暗示是埃米尔·沃特所画的许戈·凡德胡斯的肖像,德胡斯是一个;疯画家;和;温和的牧师;相结合的角色。他告诉提奥自己既不是;疯画家;也不是;温和的牧师;,而是摇摆于;两者之间;的人。对梵高这样一位经历坎坷、命运多舛的画家来说,即使那些自画像创作于那些不幸事件之前,我们也不能把精神狂乱的问题抛开不提。诚然,无论梵高精神上多么狂乱,只要把狂乱的艺术心态与疯画家兼牧师的双重性情搀和在一起,这种现象就已经超出了个人心理平衡问题的范围。

梵高用一个宗教人物形象——实际上是日本僧人和温和牧师两个宗教人物形象——来抵消;疯;画家的形象,通过采用一个宗教人物的身份,梵高便把他的日本式幻想与宗教肖像画法联系了起来,而这种宗教肖像画法备受他在蓬特-阿旺的朋友的推崇。在梵高心目中,日本僧人是俭朴勤恳的人,肯为崇高的事业献身,像耶稣一样,富有灵感,是能够创造理想化事物的典范。

梵高明确表示这幅自画像有多重含义,它所表现的既是他——现代画家,也是超世俗精神的追求者。他向提奥解释道:;我在给高更的信中对他讲,如果在一幅自画像中我可以着重表现自己个性的话,我已经进行过这种尝试,因为在一幅自画像里,不但表现了我自大,而且表现了一般意义上的印象派画家,把它构思为一位僧人的肖像,一位对不朽的如来佛虔诚的崇拜者。;梵高把这番话写给高更,在证明他们在文化观点上的一致。

自画像往往用作纪念品与朋友进行交换,这一点就使得画家觉得很有必要在自画像上表现出含义丰富的多重身份。梵高、高更、贝尔纳、夏尔·拉瓦尔互赠自画像等于现代画家圈子内用绘画作品进行交谈,尽管这些互赠的自画像没有一张是表现画家正在作画的。拉瓦尔的自画像将人物放在秋天景色的背景上,画面上的画家凝眸注视着看画者。高更和贝尔纳的自画像中都有对方的肖像,然而在这两幅作品中,高更的威严是很明显。在高更的自画像里,头的立体感很强,像是要从花饰的背景上探出来似的,而贝尔纳那幅却色调柔和平淡。如果说梵高把自己画成了乌托邦意义上的僧人,那么高更则把自己称作;土匪;,并借助雨果描述法国大的小说,给自己和贝尔纳贴上了;悲惨者;的标签。

虽然他们在自我描述上有这样差异——高更的自我描述具有激进的战斗意识,而梵高的自我描述具有更加温和的使命感,但是他们的自画像都在更广泛的意义上表现了自己的忧虑。他们采用种种不同的角色,创作出一些很有趣的作品,表达了一种自我抬高的乌托邦式理想,同时也暗示了困窘密切相关:由于画家的增多、绘画市场的啬,画家变得越来越穷。梵高在总结他和调理的自画像作品,揭开了它们象征意义的伪装之后,便意识到了这一点。

梵高在1888年画了这张像个和尚的自画像,这幅自画像是准备送给高更的,高更同样也画了一幅《献给梵高的自画像》。他向往东方思想中天人合一的境界,为了使自己更像东方人,他把眼尾稍微画高。

不同层次的蓝色里,一些节奏颤动的线条,映衬出美丽的雕塑般的头部和具有结实造型感的躯干。画面的一切都呈蓝色或蓝绿色,深色衬衣和带红胡子的头部除外。从头部到躯干,再到背景的所有的色彩与节奏的组合,以及所强调部位的微妙变化,都表明这是一个极好地掌握了造型手段的艺术家,仿佛梵高完全清醒的时候,就能记录下他精神病发作时的样子。

我希望你能看出我的面孔比过去平静得多了, 尽管在我自己看来我的神色比以前呆滞了些。我带有另外一幅, 那是我在病中试着画的, 不过我觉得你会更喜欢这幅, 我在创作这幅时有意画得简朴些。

这幅画是梵高的最后一幅自画像,是为给他母亲作为生日礼物而画的。梵高在刮胡子之后画了Self-Portrait without beard。这幅自画像是史上最贵的画作之一,1998年在纽约卖出了7150万美元,是当时第三(计算通货膨胀后第四)贵的画作。

梵高戴草帽的自画像 荷兰 梵高 1887 油画

与中产阶级形象混在一起的还有另一个梵高。在9幅自画像中,他穿着无领衬或罩衫,有的还戴着宽边草帽,这样的装束是有其用意的,他可能是在装扮成工匠、工人或者农民。到底是不是工匠、工人或农民,从画面上并不能明确地判断,尽管明艳的和蓝色的色彩设计暗示着室外或乡间的背景。这样的服装倒是适合梵高这样的画家,因为他钟情于郊区或农村题材,而且这也是他在纽南画农民时描绘过的装束。同时这也足以让埃米尔·贝尔纳领略梵高乡间装束的模样,因为1891年贝尔纳在《法国的墨丘利》一文中回忆梵高时曾参照他的自画像描摹过他装扮成农民的样子;这还进一步说明了梵高从本性上对农村生活的向往。虽然服装的风格从中产阶级的式样变成了农民的式样,但是人物的面部表情却仍然凶勐;同一个人兼有中产阶级和工人的身份,游移在城市与乡村之间,就好像只是改变一下调色板、换一下衣服的问题。梵高自画像作品中这种不同身份的混合暗示着他有意表现的一种姿态,也是他想利用艺术创作中刻意选择的角度变化来调和阶级的差别。在梵高海牙人物画中我们曾见到过这种阶级角色的变换,当时梵高声称自己热爱工人阶级生活,可是西恩却不像他那样愿意迈过阶级的界线,于是梵高便茫然不知所措了。诚然,他这种做法中并没有多少感情因素,可是却也表现了一种乌托邦式的愿望,即至少从文化上不要表现城市与农村的分界,画家可以随意变换位置。在自画像中,画家毫无顾忌地或戴毡帽或戴草帽,就表明了画家的这种追求。

梵高写生途中自画像 荷兰 梵高 1888 油画

梵高认为“对我而言工作是一种绝对的需要,我不能够扔下它;我一旦卷入其他事务之中,欢乐便会立刻逃遁;我必须工作,用技能来工作,我必须沉浸在我的工作中,彻底地忘记自己,否则忧郁会将我击溃”;我觉得,职业和爱好相合的人,是幸福的;而能将职业变成爱好,必将成功。

自画像 荷兰 梵高 1887 油画

;这是我能够起床活动后的第一天画的。当时我又瘦弱又苍白,样子像个鬼。;(梵高)

人们一直认为梵高的几次精神失常与其家中的一些事情有关——提奥的订婚和结婚,弟媳约翰娜的怀孕,这些事可能在梵高的心中引发了难以排解的恐惧和怅然若失的沮丧,他害怕会被抛在一边。然而,1889年初夏那次发病也许同样表明,他心中怀有难以忍受的职业上的焦虑和忌妒,因为它凑巧发生在高更及其朋友们所组织沃尔皮尼咖啡馆画展开幕之时,这个展览是为参加巴黎世界博览会作准备的。梵高本来希望能在沃尔皮尼咖啡馆画展上展出自己的作品,可是由于提奥决定不参展,所以那个展览会上便没有梵高的作品。在圣-雷米住院时,梵高创作了几幅隐喻性的自画像,这些自画像通过模仿其他画家的一些作品来反映自己的心态。

例如他分别模仿了伦勃朗的;穷人的复活;(F677)、德拉克洛瓦的;善良的撒马利亚人;(f633)和;圣母玛利亚将耶稣的尸体抱在膝上;(F630)以及居斯塔夫·多雷的;囚徒放风;(F669),在这些仿作中,梵高将自己画成囚徒、精疲力竭者、受安慰或重新活过来的濒死的。不过,在圣-雷米的那几幅自画像中,有两幅是生病六个星期出院后立即创作的,这两幅并没有什么隐喻的意义,梵高在这两幅作品中又恢复了画家和中产阶级成员的角色,重新表现了自己绘画能力。

梵高在书信里同时提起过这两幅自画像。在给提奥的信中,他写道:;其中一幅是我能够起床活动后的第一天画的。当时我又瘦又苍白,个鬼。;提到另一幅时,他写道:;现在我的样子看起来比从前(在巴黎时)了,甚至比那时还健康。;(L604)在本幅作品中,画家那苍白、棱角外凸的面孔被青紫色的背景衬托得格外显眼。这是第四张,也是最后一张把自己直接表现为画家的肖像,在这幅作品里,梵高穿着深蓝色画室罩衫,手拿着调色板和画笔,仿佛在声明他已经又开始作画了。画面中央的桔红色胡子、紧锁的眉和紧闭的嘴顽强地宣示着自己坚定不移的风度,同时也再一次表现了画家的气质。不管他觉得这幅作品多么像;鬼;,它跟1888年初在巴黎画的那幅;画架前的自画像;中毫无表情的;死;幽灵完全不同,这里所展现的是一个刚烈、坚强的幽灵似的人物。这幅画家宣告自己;又回来了;的作品落到了荷兰画家兼评论家J.J.伊萨克逊的手上,也算是遇到了知音,因为伊萨克逊是第一位正式写文章评论梵高在画坛上重要地位的人。

自画像 荷兰 梵高

在这幅自画像中,蓝绿两色的背景衬托出肖像中心的红胡子和微眯的眼睛。不过到创作这幅自画像的时候,已不再是由眉毛、眼睛、胡子来表现相貌的生动性,在这里生动性是通过画面上彩色纸屑似的小点或者说是细小的波纹来表现的。眼睛和眉毛变成了中心,画笔从这个;中心点;出发,流畅地向四周挥酒,桔红色的胡须像是由头部向外冒出的火焰。画家使用这种画法时是小心谨慎的笔触;粗糙;或者说;鲁莽;给肖像平添了生气,并且使作品和作品中的人物都具有了时代特征,同时却没有破坏画像的完整性。

在梵高的自画像作品中,服饰部分总是画得十分仔细,这也暗示了梵高是个喜欢穿戴得漂亮潇洒的人。他并不是漂漂亮亮的浪荡子或;现代生活中的画家;,而是把自己装束成了中产阶级的绅士,或许这是模仿了德拉克洛瓦的;自画像;。德拉克洛瓦也是梵高最推崇的一个榜样,他的自画像梵高在卢浮宫里是可以看到的。

自画像,是梵高生活与创作、人生与艺术旅程的真实记录。正如梵高自己所说,“我想强调的是,同一个人有多样的自画像。与其追求照相般的相似性,不如深入地发掘相似处。”从1880年献身绘画艺术到1890年身亡,梵高短暂的10年艺术生涯里,以其强烈的创作和超人的勤奋刻苦,创作了近2000余幅作品,其中就有40余幅自画像。梵高以年均4幅自画像的频率,真实记载其绘画技法的变迁和思想情感的波动。我们沿着自画像系列作品的脉络,就可以把握梵高艺术生涯的轨迹。梵高自画像的精神分析学方法精神分析学是20世纪最为重要和最为艺术史家所重视的方法。

弗洛伊德及其追随者们不仅把它从一种精神病理学方法扩展为普通心理学理论,而且还把它从一种医学思想发展为一种世界观、一种哲学方法。因此,精神分析学涵盖了心理学、宗教、伦理和人类学等等领域,尤其是文学艺术领域,他们认为精神分析运动对文学艺术的根本观点和方的影响达到的深刻程度是迄今为止所有方法无法比拟的。

1910年弗洛伊德撰文提议,要解读达芬奇《蒙娜丽莎》需要从艺术家孩提时代记忆的档案为基础。从此,精神分析学就引入了解读艺术作品中。梵高的自画像本身没有太多的故事情节和叙事内容,因此心理学家要探求它的深层内涵,必须从他的传记中寻找答案。我们知道梵高的出生是他父母心灵的慰藉,他取名叫文森特,一年前死于难产的哥哥也叫文森特。弟弟提奥四年后才出生,这个时候梵高就开始有忧郁症。可能是长期的忧郁而精神受创,或是家庭遗传,或是等等原因造成的。“关于他的疾病真正原因不是很确定;最近的医学研究倾向于认为是“癫痫”,而非曾经认为的“精神症”。在病情发作间隙,他还能画画。他最伟大的作品中的几幅就是在发病和恢复那个时期创作的。”

不管怎样说,梵高从孩提时代就开始自我封闭和精神忧郁。青少年时代,家庭经济窘困,梵高不得不离开家门谋求合适的职业以便将来过上正常人的生活,他先后做过画商、牧师等职业,但是均被辞退。28岁才拿起画板,又因为年龄较大前景不被看好。甚至连长期给他做模特的妓女都拒绝了他一起建立家庭的愿望。1888年,梵高主动邀请高更来阿尔勒一起写生,但是执拗的梵高因为对艺术的不同理解与高更大动干戈,这可贵而“罕见”的友谊在高更的愤然离去中撕裂,梵高也因此割下自己的耳垂以示愧疚。但撕裂的友谊无法弥合,梵高更加孤独,可能也是他这一时期艺术最为伟大的原因。随着弟弟提奥娶妻生子后,家庭经济也陷入了困顿,要继续给梵高以渴望的支持似乎勉为其难。1889年的一天,弟媳为不断加重生活负担与提奥激烈争吵,前来走访的梵高恰好在他家门外,维系他艺术生命的经济支持出现了新问题,梵高内疚、孤独而黯然神伤,默默的离开弟弟家门。次年,积重难负的梵高终于癫痫再次发作而被送往圣雷米精神病院。两个月后,孤独的在奥维尔开枪。

纵观梵高的一生,他生而孤独,活着孤独,也因孤独离去。不难理解他的自画像上镌刻着孤独的印痕。成熟期四十多张自画像绝大多数是胸像,没有一张全身像也能揭示艺术家的孤独和渴望与他人建立交往。因为艺术史上没有哪一位艺术家如此接近并审视自己和真实的描画自己。数量之多,目光之坚定自信绝无仅有。画了十年的画没有一幅作品售出更加剧了这种孤独。与孤独为伴的另外一个主题构成梵高自画像精神内容,它就是“自信”。经过不懈的艺术追求,梵高强烈的发展着对于自己和艺术的自信。

一幅名为《梵高献给高更的自画像》的作品是1888年秋他邀请高更来阿尔勒见面前,互相交换的作品,算是彼此摸底和精神交流。通过交换自画像,这两个个性强烈的艺术家得以先从对方的绘画了解对方。梵高在给他的弟弟提奥的信中说:“我确信,与高更交换我的肖像画没有输给他。在给高更的回信中,我这么写道,在肖像画中扩展自己的个性,在我也是可以允许的。因此,我在此画中想要做的是,与其说画一张自己的自画像,倒不如说把自己作为一个印象主义者的类型来画的。我把这张画理解成一个崇拜永远的佛陀的僧人的肖像。”

这张《自画像》梵高以宗般的虔诚透露出他对自己艺术的自信。后来,他们在阿尔共同写生时,梵高对高更用色的蔑视和嘲笑也说明了这一点。当然,他与高更友谊的破裂从另一个角度也反映梵高对自己艺术的自信程度无以复加。另一方面,梵高的自画像是对梦想中新成功的幻想。弗洛伊德在研究艺术创作心理时认为,所谓的创作心理,其实就是“幻想”。这种“幻想”始终出现在梵高的自画像中,自画像成为精神拯救或自身外化最为生动的方法,他的确也因此而耗尽了生命的全部。对于梵高自画像的多样化解读,是用精神分析法走近艺术形象的典型步骤,因为我们现在已经没有时间用在“无意识”的分析上,它的表达就像做梦的要素,能够把时间顺序表面化。作为一种结果,精神分析法聚焦于主题材料也聚焦于历史的叙述,它认为这些都是相互影响的,从本质上讲,它们永远处于动态的关系中。

带烟斗的自画像 荷兰 梵高 油画

自画像 荷兰 梵高

自画像 荷兰 梵高

这幅带装饰性红色和绿色碎点的自画像与亚历山大·里德的肖像如出一辙,在这些画里,梵高并不想将自己与中产阶级社会的特定世界及美术生意的现实隔绝开来。他的自画像都适应那样的世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