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无极巅峰代表作震撼登场
他是第一位在巴黎庞毕度中心举办展览的华人艺术家;是20世纪东西方艺术交流的重要代表,被华裔建筑大师贝律铭称为「当今欧洲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亦是第一个打入西方核心艺术圈的华裔现代艺术家;其作品遍布全球超过20个国家的160家公共美术馆藏;他还是中国油画世界拍卖纪录保持者,他是——赵无极。
光辉时刻,现大千世界脉动
赵无极巅峰时期创作
《06.10.68》
“从60年始,我可以放手作画,随心所欲,因为技术层面的问题已不存在……我要给画布生命,我想藉对比和同一色彩的多重震颤使画布跃动起来,在重重加叠的笔触间,我从容自在,强烈的和喧嚣的,对我的吸引力大于静默。每一天,都象是一场战斗。”
赵无极
赵无极自1948年赴法,由一个怀抱艺术梦想,但尚未知己身创作之路要走向何方的懵懂青年,在历经12年跌跌撞撞的摸索、尝试之后,在1960年,他已找出自己的创作心法,锤炼成熟,在欧美战后抽象艺术的浪潮中,确立了自我卓绝的特出地位。
走入60年代,他已然与巴黎一线的艺术大师如苏拉吉(Pierre Soulages)、哈同(Hans Hartung)齐名。负责代理他作品的,在欧洲是巴黎重量级的法兰西画廊(Galerie de France),在美国是旗下经营美国抽象表现主义名家如帕洛克(Jackson Pollock)、德库宁(Willem de Kooning)与罗斯科(Mark Rothko)等顶尖的库兹画廊(Kootz Gallery),透过两方双管齐下的推展,把赵无极的艺术推向国际,幷为许多知名美术馆、海内外策展人与艺评家所肯定。如赵无极自言,在这个时期,他的成就首度攀向顶峰,过往一切的努力都有了具体的成果。
1963年,他搬入位于中贵街的工作室,始有了自己的房产并能放手画大画,恣意投入;并开始频繁地在国际间发表作品,如1963年其个展于伦敦红舫画廊(Redfern Gallery),隔年于库兹画廊发表展览,而在1965年至1968年,更先后于德国福克翁博物馆(Museum Folkwang)、洛杉矶伯尔斯画廊(Frank Perls Gallery)与旧金山艺术博物馆(San Francisco Museum of Art)举办大型回顾展,名声鼎盛,美国媒体赞誉他为「轰动西方艺坛的东方画家」。
而其创作,也在此时期迈向黄金之巅。是次上拍的《06.10.68》即为其盛年的经典创作表征,曾作为1993年《赵无极画集》的封面作品,并被收录于1995年赵无极首度于高雄市立美术馆的展览中,代表性不言而喻,是次释出,不啻为藏家购藏经典的良机。
以有限造无穷:中国书艺的延生与创新
“我本身骨子里的东西,还是中国人的。”
赵无极
自1958年起,赵无极在画幅上的用色趋减,他刻意将色彩减缩到三种以下,甚至仅用单彩为主色,象是给予自我一个「在有限中创造无限」的挑战,《06.10.68》便是一件这样的作品。在此接近正方形的画幅之上,他以咖啡与黑褐为主色。跃动的笔刷大开大阖地创造出我们眼前的一片天地。当中,宽阔的平笔沾着深黝的黑褐色,豪放地以水平的走势在中下与上方刷出一片壮阔的天地,两者围拱环抱中心内蕴的光辉。而在画幅的中间区块,观者可见飞舞跃动的笔势,在挥洒、皴、擦、点、踏间,层层递进,若自有韵律般地浓缩了大千世界的呼吸与脉动,创造出具空气流动、渐变递嬗的空间。他以趋近单一的色彩,呈现此一无穷尽的变化,呼应了传统中国水墨中「墨非墨色,运墨而五色具」的精神思想。
而由《06.10.68》中组构画面的关键元素—线条的丰富表情与灵活的下笔动势,可见艺术家娴熟于传统书法的内蕴。赵无极从小即祖父练字、学书法,自对书艺之精妙有比西方同辈创作者更深的体悟,在此作中他将千年中国书法文化的精髓提取淬炼,用以西方的媒材与抽象的语境开创出一独一无二的创新之路,此使他在浩浩西方抽象大潮中得以卓尔不群。
法国诗人亨利·米修(Henri Michaux)曾说:「如果我们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一种只有现代艺术家才拥有的技巧的话,幷无损于他的传统中国之根;一种类似母语喃喃之声的根,也是一条走出权威的道路。」在《06.10.68》中,我们即可感受这喃喃之声的茁壮放大,与其所生成的美学震撼。
情感的流泄,在轻与重之间
“在画面上想说的话已能沸腾。能够把握表现新的空间,在空间里,能自由呼吸,往来自如。作为一个画家不仅需善用线条与色彩,还需蕴藉内心深处的感情,透过线条和色彩把内心的情感表现出来。”
赵无极
如赵无极所言,创作的要领,除创造空间之外,还要表现内心的情感。而一幅幅抽象的绘画,正恰如其心情日记,纪录了他的生活、所思所想、以及对于环境和世界的观察。
回溯创作《06.10.68》的1968年10月,此时赵无极的绘画事业虽相当成功,但他正经历痛失亲人的重挫。在这年,他所景仰、一直以来支持他创作与其感情甚笃的银行家父亲,在中国文化大的极端时期,在历经一连串对资本分子的批斗中过世。赵无极闻讯大悲,作为其子,他自1948年离家,已20年因景况的关系未曾回中国,内心备受煎熬。再加上他当时的太太陈美琴的精神疾病于1968年转趋严峻,作为先生的赵无极,其沉重的心情压力与感受可想而知。
《06.10.68》中大面积的咖啡褐彩,以及急促的短笔触,或也言说了他复杂的心境,以及对于故国父亲心底最深刻的怀想。而在那沉郁的浓重色彩间,艺术家特别安排在底部留出一道空白空间,配合中间区域跃动的飞白点彩,让画境在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与轻,空与满的战斗之间,得以稍作停歇,并获得内心终极的平衡。
汲天地之气,化自然于无形
八〇年代的无极气象
王国维曾言:「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气质、神韵,末也。有境界而二者随之矣。」赵无极的画,当属前者,而这境界的塑就,得自于其一生多次风格转变中的积累。
迈入80年代,赵无极绘画精神与风格进入了一个更为沉潜、内心世界的表达,在历经近40年的艺术探索之后,迎来了绘画的纯熟圆融、完美的至臻阶段,通过对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与西方绘画技法多年的体悟与总结,揭示出个人心中对自然万象及人生的关照。而八〇年代可谓其功成名就、名扬国际的鼎盛之巅,是次上拍的作品《16.02.82》可谓体察赵无极80年代创作走向圆熟大境的典型表征,作品于完成隔年,便展出于其在台北历史博物馆举行的个展,足显代表性,作品在过去逾三十年来由私人藏家珍藏,是次首现市场,值得期待。
滉漾夺目:独门技法建多重空间
赵无极自六〇年代初期便尝试在油彩中加入大量的松节油,运用油与彩相交互融时产生的多姿变化形塑画面上丰富的层次。自七〇年代重新探索中国绘画的根源后,得到了用色的新视野。他试图将中国传统水墨中分层渲染的效果在油画中展现,将水墨的流动气韵透过油彩绽放出轻盈飘逸的幻彩诗音,为西画开拓出新颖的表现方式,《16.02.82》便可见他对这一革新技法的完美演绎。
在画面上方,艺术家通过大笔横刷,借助松节油轻薄的特质,使顔料更易拖动,运笔也显流畅,远望黄绿交叠,近看,竟饱含了丰富的色彩,如淡黄、浅绿、雾藕、青蓝油彩层层交迸出绚人的霞光,浓淡变化间细腻清润、莹亮纯透,足显艺术家对油料及用色成熟自如的把控。赵无极将对中国水墨「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之精髓充分领悟,转化为对色彩交融、冲撞、再生的追寻,如其所言「我渴望绘画看不见的东西,生命之气、风、生命的形式、顔色的诞生及其混合。」
集风格之萃,现心象山水
在形式安排上,《16.02.82》充分集合了赵无极各个时期之风格特点。雄劲有力的深褐色线条自画面左右由外至中密布交错,笔触强烈富有张力,带有艺术家50至60年代的特色。当中静谧淳美的绿与蓝左右相峙,宛如青翠的山峦与一泓湖水,掩映其间,遥相辉映,环绕在棕色线条四周,弥漫天地氤氲的气氛的同时,柔和了棕色线条形成的紧张节奏,使画面不仅构图饱满,更展现出一种从容内敛、收放有序的气韵。
回忆赵无极在1966年观看罗浮宫弗罗伦萨学派大师西玛波(Cimabue)的《圣母与天使图》时,对之赞叹备至,誉其为「罗浮宫最美的一幅画」,幷指出,山水画里的云雾画法,正如此画中天使头上的光晕,是造成这幅画面特殊空间的要素。受此啓发,他通过对油彩虚实、明暗的构图安排,营造出犹如光之朦胧感,以此来达到水墨山水中的心象风景,揭示天地大道的神与形。
《16.02.82》中,赵无极通过画笔汲天地灵气之精韵,架构自然于无形,既有张大千晚年泼彩巨制《爱痕湖》中色彩的荡气回肠,又有傅抱石《雪山行旅图》中构图的苍茫辽远,他将外在客观的形式秩序,转化为内心主观的想象,宇宙之大,草木之微,皆为其所有。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在他的创作过程中交流链接,幷最终在作品中冲撞出隽美激越的火花,缔结为永恒的心象山水。
日月同辉,诗绘故里
赵无极罕见椭圆构图
《26.05.84,孕》
有别于赵无极其他创作,《26.05.84,孕》独特的采用了椭圆形构图,进一步贴合了「孕」的主题。追溯赵无极一生创作,在其近2000件的油画作品中,圆形画仅有14件,为其非常罕见的创作形式,最早出现于1966年,赵无极为打破其惯常的矩形构图而生的创作习惯,展开圆形构图的实验。而在14件圆形画中,仅有7件为椭圆形构图,其中绘于80年代的只有5件,是次上拍的《26.05.84,孕》便为其一,可谓极致珍罕,意义非凡。
生机迸发,色孕万象
在《26.05.84,孕》中,灰与黄彩分别由左右两侧向中间,相汇交融于中界处,一抹橘褐涌动于右侧浅黄之中,自中向上下绵延开来,油彩轻灵跃动、变化间有着独特的透亮感,犹如光彩迸发穿透油彩,形成色彩隐约的转换,一种跃动的生命动感油然而生。画面中央,致密有力的褐色线条,贯穿浅黄画面,若一股穿过云雾的生气,带来视觉震动的同时直击观者内心。
这种体验不禁令人联想到米开朗基罗的《创造亚当》中,火花触及、扣人心弦的瞬间:上帝将手指伸向亚当,像接通电源般赋予了他灵魂和生命。在《26.05.84,孕》中,赵无极若使用颜色将米开朗基罗笔下的人物做意象转化,两色相融的中区,线条犹如电流般向外穿梭,好似世纪初创,孕育亚当的神圣一刻,触发观者无限的想象。
抽象空间中的东方诗魂
《26.05.84,孕》中,赵无极用灰与黄的色彩创造出东方的「阴阳」、「虚实」意味,制造「生命」的空间秩序;运用色与色之间的过渡来缔造一种空间的流动,产生气韵的意象之感。此外,近景中的细节雕琢和远景色彩模糊的交界,意旨时间和空间的对比,在时间的快慢与空间的广远精微之间,形成延展而流动的时空经验,展现一种宁静超脱的美学。
正如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所说:「(赵无极的画)让我们仿佛被置于远古洪荒的某处,去亲历亲证天地初生的瞬息。那个瞬息不是某个风景,而是『万趣融其神思』的庄严时刻,是永难完成,却总让人心向往之的天籁之机。」驻步《26.05.84,孕》前,我们仿佛看见静谧的月亮缓缓拥抱来自太阳炽烈的光芒,日月同辉,似乎得以听见来自艺术家微微的诗词低吟「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寓吉成双,共孕明朝。
东方伊甸园中的比翼鸟
赵无极《相知相惜》
「鸟」这一极富象征意义的物象时常进入赵无极的作品之中,画面中或飞行或停歇的鸟儿仿佛是画家的化身,随他进入万般情境,显示出画家对自然的敬意和对自由的渴望。如本件作于1952年的《相知相惜》,即为这一时期赵无极水彩创作的典型代表。
画面中,赵无极用简练的线条及淡彩晕染塑造出两只相立而对的姿态,带有天真质朴的东方情趣,他大胆使用纯色来「以意表象」:一道道蓝色横笔组成画面背景,与大地褐彩渲染的背景一同在画面中衍生出丰富的浓淡变化,犹如月光洒落下的粼粼波光,将观者的视线指引至远方简化勾勒、若隐若现的帆船之上,赋予延展至画外的视觉想象,显示出画家对多层空间和单纯意象的追求。不同于这一时期的其他同类型水彩作品,赵无极别出心裁地以连续的色点为两只鸟造型,既削弱了线描刻画带来的坚实感,又使画面肌理灵活多变,在挥洒点染间显示出这对鲜活生命的内在力量,使观者的目光随着行云流水般的画笔,进入神秘的东方伊甸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