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看就舒心的包浆故事
任何物品使用时间久了或者长期搁置不用都会使其变旧的,即使这个物品没有坏,我们依然能感觉到它的老旧,因为时间长久了材质表面就会发生些许变化。本以为玩物都是这样的,但人们专门为一些艺术品、工艺品等有文化内涵的物品所发生的这种变化起了一个专有名词“包浆”,从而又去推崇、追求这种质感,最后成了一种文化现象。
“包浆”是如何形成的?
1.紫砂表面的物理变化:外界对紫砂表面的研磨、抛光、冲刷。
2.紫砂表面的化学变化:外界物质和紫砂表层相互作用,紫砂表面所发生的氧化、腐蚀等化学反应。
3.外界物质的残留及其物理、化学变化:诸多无机物、有机物的细小颗粒残留在紫砂表面,自身又同时发生物理、化学变化。
这三种变化交叉进行,相辅相成,时间久了,最后紫砂的表面的质感就获得改变,产生了所谓的“包浆”。
除了正常使用,刻意的人为方式也可以加速某些方面的变化,但必会与正常使用产生结果存在差异。虽然最后也可以获得某种“包浆”,但和正常使用产生的一般来说还是存在观感上的区别。
人们为什么追求包浆?
其一是市场和文化领域对艺术品价值判断原则从来都是“老比新的好”,进而衍生出来的一种价值认定原则,就认为有过时且带有一定的修饰痕迹就显得更加珍贵。
其二是即便是一个简单的事实——时间就是金钱——对于那些渴望体验历史沉淀效应的人来说,“带有历史印记”的茶壶尤显珍贵。
其三是在人心深处自然流露的情感需求,是由于经过长年累月沧桑变迁后,这样的茶壶给人的心理反馈更添一份亲切温暖,让人感到与之建立联系更加深厚,从而提升情感满足度。
怎样正确看待包浆?
关于此事,也如同美丑问题一般,无论社会上出现多少不同的态度或审美标准,其本身并不构成一种普遍共识。很多人追求这些明显非必要却被赋予特定意义的事实,是因为他们共同构建出的审美趋向,与传统理解中的美丽观念并未直接相关。当人们都纷纷追求这些经历过洗礼后的茶壶时,一系列可能被视作病态行为随之展开,比如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而不择手段地折腾茶壶,使得原本应该保持宁静状态的一个生活用品变得频繁受损,最终失去了最初设计中蕴含的心灵空间。
然而,无论如何,一根筋式地机械摩擦或滥用冲刷技术来打磨出理想中的色泽,只不过是一场低俗游戏,而且这种做法增加破裂几率,不仅浪费资源,更让人感到无聊。如果我们能够清晰认识到这一点,那么我们就不会再盲目跟风,而是能够以平常心对待这些东西,用一种真正理解和尊重它们本身存在意义的手法去维护它们。
玩壶,在粗略看似只是享受日常乐趣的一部分,它实际上是一场自我探索。在喧嚣世界中寻找宁静,在忙碌生活中寻找简约。这需要的是耐心,不急于求成;需要的是智慧,不盲目跟风。只有这样,你才能慢慢欣赏那些自然形成的情谊,那些岁月累积下来的故事,那才是最真挚最值得珍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