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之心观念之源书香与创意的交响
在上海书展的火爆中,我们不禁思考,是否真正有更多人开始热爱阅读,或是仅仅是宣传的后果?对于我们学艺术的人来说,最初也是如此。我们去书展想要买一些民间艺人的“手艺”类书籍,以及不同版本的当代艺术图录史。面对当代艺术圈对“观念”艺术的热衷,以及对“手艺”的贬低,我一直感到困惑。尤其是一些不注重文化阅读的当代艺术家们,却突然强调起了所谓艺术的“观念”性。我不知道这些“观念”又从何而来?
跨领域研究作用于艺术本体
自从西方“观念”艺术引入中国,它就如同一盏照亮中国思想世界的大灯。但或许我们习惯于没有能力发明新词,只能借用别人的词语?要求太高了吗?也许吧!评论家都为难,更不用说是那些无法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人们。
曾经,社会地位并不高于出色的技艺者。在漫长封建社会里,不需要深层次思想表达,只要能够制作出美好的瓷器和绘画,就已经足够了。而那些深刻思考、有着丰富想象力的藝人,则一直在努力抗争,希望摆脱被视作简单技艺的事实,将自己的言外之意或境界传达出去。
今天,在开放的大环境下,我们看到许多中国当代艺术在近30年前走出了历史,并继续拓展其边界。不管是在涉及社会、经济还是新媒体、新材料、新工具,都有着新的探索与尝试。但这一切都首先以“art”的主体性为基础。如果脱离了这一点,那么所有的一切都会被消解——除非它真正消亡,被取消,被废除,被成为人人都会的事物——与吃喝拉撒睡一样无需专门学习。
然而,就目前的情况而言,“art”还不能成为人人都是art家的可能。“Art”,依然拥有专业方向、发展需要和存在内涵中的主体性的存在。因此,有理想的藝人除了要掌握出色的视觉技术表达能力,还要关心社会、心理、哲学等相关知识技能,从而使其融汇到作品中。这样的藝人,其形态风格品质等程度状况,也随之得到提升。
贬低“手艺”也无法抬高“观念”
由于受西方当代ART影响,大多数中國藝人们似乎越来越喜欢使用"觀點"这个词来形容自己的"ART”。我們看到了近年来的「觀點」水墨、「觀點」油畫、「觀點」裝置、「觀點」攝影、“観点影像等各种展览。不过,这种现象并不是因为他们真的理解或者参与过相关讨论,而只是因为他们想要显示自己的现代性和国际化。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當代藝術家們會忽略對於文化知識與學問背景(即文學)上的基本了解,而無法提供任何實質性的貢獻,這種現象反映了一個社會階層結構問題,即資源分配與專業教育機制仍然受到傳統權力結構影響。
然而,对于一些未接触过广泛文化知识但却大谈起"观点"ART的人来说,他们似乎忘记了一个基本事实:“手艺”,这个词,是由唐朝时期指的是有一定技术专长劳动者的概念,它代表着一种结合双手操作与简单工具相配合所产生的手工技巧和视觉语言。当你开始研究树木之前,你应该先看看森林,以便将这个森林的地图印在大脑上,以后走到再细小的小径上也不至迷路。但对于我们的芸術生涯来说,我们往往直接忙碌于细节,而忽略整个森林的情景,这样的生活方式虽然让我们的树木更加精致,但却容易错失整个自然景色。
至此,对西方ART进行观看以及挪用西方ART形式与概念,无疑是中國近现代史的一个部分。不过,对于追逐炫耀所谓西方「觀點」的中國當代藝人才敢这样做,因为他们几乎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他们只知道这样可以显得更现代,更国际化。而且,他们很快就会发现,即使他们完全弄懂这些东西,也不会比那些已经深入研究这些问题的人更有优势,因为最终决定胜负的是作品本身,不是它们背后的理论框架或口号式标签。
作为一个,当代藝術家通过敏锐地观察现实,并跨学科跨领域进行研究,不知不觉地将自己思索出的内容通过视觉语言反映出来,这是不争的事实。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們沒有必要進行跨領域探索;相反,這正是我們應該做的事情。我們應該繼續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這個複雜多變世界,並將這些見解轉化為視覺語言,使每個人都能夠理解並欣賞這些內容。因此,“formalism”的重要性永远不会改变,因为它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个结果,它既是一种技术,又是一种语言,它既是一个媒介,又是一个信息载体。在这里,“formalism”的意义超越了单纯形式上的展示,它成为了沟通之间不同世界之间最有效途径之一。而我相信,每个artist 都应当尊重这种交流过程,同时也应当积极参与其中,让他的声音被听到,让他关于生命宇宙的问题得到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