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窑制备陶瓷的主要原料之巢揭秘其独特工艺
在我国,龙窑的历史悠久,在明代之前,它们已经在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江西和湖南等省份的主要陶瓷生产区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由于它们的特殊结构,多数被建造在山坡或土丘上,以形成10到20度的倾斜角度,与地平线相仿佛是一条蜿蜒的龙,因此得名“龙窑”(也称为横焰窑)。这些大型炉子通常有50到150立方米的大容量,长30至80米,上宽1.5至2.5米,上高1.6至2米。沿着整个炉子的长轴方向,都会设有几道投入柴火或开启窑门,这些燃料通常是松树枝。在这种设计下,烟囱非常低矮,只有一米高,而通向炉子的通道也比较狭小,这意味着温度差异较大,所以建造这样的龙窑成本相当低廉。
龙窑的一大特点是在与倒焰窑相比,其热效率更高,对于燃烧所需燃料来说单位产品消耗少,而且生产周期短,可以产出大量陶瓷产品,同时烧制成本也更低。但是,由于需要大量的人力参与装载和卸载,还不适合采用机械化或自动化技术,这使得工作变得更加辛苦。此外,由于保温效果不佳,全体烧制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相对较差。此外,我国南方地区还存在一种分室式的龙窑,这也是后来提到的阶级式炊具制造工艺的一种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