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瓷器花纹的璀璨盛宴建国瓷制作之艺术奇迹
在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提出了振奋人心的建议:“作为瓷器之国的新中国,我们应当以鲜明的方式展现新时代的风貌,将历史上的佳绩总结为创新的国家用瓷与礼品瓷。”他的这一主张得到了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务院总理周恩来亲自批示,并成立了由景德镇为核心,其他陶瓷生产区协同参与的“建国瓷”领导小组。景德镇设立了国家用瓷制作委员会,由赵渊市委书记担任主任,这标志着试制专门为国家大典、接待外宾和领导出访所需的“建国瓷”的开始。
为了确保“建国瓷”的高质量生产,1953年,国家轻工业部组织了一系列科研机构和工艺美术专家,对景德镇地区的地质材料、坯釉配方、烧成技术以及装饰艺术进行了三个月的深入研究和试验。在收集大量数据并进行科学分析后,他们选择了最佳方案,并指导规模化生产。这批“建国瓷”共计73556件,其中包括中餐、西餐具及茶具等多种类型,它们不仅参加国际展览,也被赠送作礼品,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此时青花斗彩已达到明代成化或清代雍正时期水平。
随着国际交流不断扩大,“建国瓷”成为各级外交部门、中外使领馆、大型宾馆以及人民大会堂等场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此后,每当需要特定的国家用或礼品用的陶器,都由景德镇承担这项工作。而至1960年代初,“国家用瓷办公室”正式成立,其职责是持续推进此类项目至今。
在上述基础上,1954年,景德镇与中国科学院冶金研究所等单位再次合作,以现代科学方法对历代陶器原料进行测试,并开展新的试制工作。著名学者周仁和赖其芳带领团队,对这些古老物体进行科学鉴定,为未来设计提供理论依据。这一过程不仅加强了解放事业,还将传统技艺提升到全面的科学认识,从而结束了一种凭经验做事,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