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陶瓷如探秘国宝建国瓷的制作更是通往工作天堂之路
在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提出了振奋人心的建议:“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应将历史上的优秀瓷器制作经验总结并创制出符合新时代的国家用瓷和礼品瓷。”他的这一想法深受党和国家的支持。政务院总理周恩来亲自批示,并迅速成立了由景德镇为主导,其他陶瓷生产区协同参与的“建国瓷”领导小组。景德镇设立了国家用瓷制作委员会,由赵渊市委书记担任主任,开始尝试制造用于国家大典、接待国宾以及领导外访所需的“建国瓷”。为了确保“建国瓷”的高质量生产,1953年国家轻工业部组织了一系列专家团队,从中国科学院冶金陶瓷研究所、上海工业试验所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对景德镇地区的原料、技术和装饰技艺进行了三个月的大规模研究与试制。在收集大量数据后,这些专家们基于理论分析,对比选择最优方案,最终促进了大规模批量生产。这批“建国瓷”共计73556件,其中包括中餐盘碟、中西式餐具及茶具等,以其卓越技术水平在国内外展览中赢得赞誉。而其中以青花斗彩著称,其艺术水准不仅能媲美明代成化时期乃至清代雍正时期的斗彩作品,更是引起了国际社会对中国传统陶艺水平高度关注。随着国际交流不断扩展,“建国瓷”不仅被用于国家外交活动,还作为重要礼品赠送给世界各地友好城市。此后的几十年间,无论是在国内还是海外,“建国瓷”的高标准要求一直是景德镇陶业追求的一项标杆。
此次成功之举,也激发了一场科学考察潮流,在1954年,景德镇与多个学术机构合作,再次踏上了探索古老传统技艺之路。这一努力得到了全国知名学者的积极参与,如周仁和赖其芳,他们带领团队系统地分析历代矿物配方,不断改进工艺方法,将曾经凭经验行事的情形彻底改变,使得每一次造型都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最终,将这些宝贵发现整理成册,为未来的设计师提供了全面的指导书,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