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榜集慈恩 名题雁塔旁
慈恩寺雁塔唐贤题名帖
《慈恩寺雁塔唐贤题名帖》,宋拓,尺寸为:上卷,原拓长230厘米,高28厘米,题跋长332厘米;下卷,原拓长592厘米,高28厘米,题跋长234.5厘米。现藏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是国内仅存孤本。该题名帖反映了唐朝科举考试金榜题名后的一项文化活动——雁塔题名。
李肇《国史补》:“既捷,列书其姓名于慈恩寺塔,谓之题名。” 这就是著名的“雁塔题名”,又称“慈恩题名”,是唐朝新科进士的一项荣誉仪式。雁塔位于西安市南的大慈恩寺内,又名“慈恩寺塔”。唐永徽三年(652年),玄奘为保存由天竺带回长安的经卷佛像主持修建了大雁塔。唐代宗大历九年(774年),张莒进士及第,他参加完曲江宴后,与好友乘兴登上了大雁塔,极目远眺,长安美景尽收眼底,踌躇满志的他难掩兴奋之情,挥毫在塔壁上题写了“新科进士张莒”6个大字。张莒此举竟引起轰动效应,新科进士们纷纷效仿,自发地来到大雁塔题名,成为唐时风尚(也有文献说起源于唐神龙年间)。
后来大慈恩寺的僧人们为了保护大雁塔,就在塔下修建了一座“题名阁”和一条“题诗廊”,专门用于新科进士题名赋诗,也因此留下了无数的题名佳话。新科进士参加完曲江宴会后,蜂拥而至慈恩寺题名阁,他们先各自在一张方格纸上书写自己的姓名、籍贯,并推举其中书法出众者,作文一篇以记此盛事。然后交予专职石匠,刻在大雁塔的石砖上。这些人中日后若有做到卿相者,还要将姓名改为朱笔书写。《太平广记》记载,柳宗元和刘禹锡同一年考中进士,题名于慈恩塔上,是由谈元茂执笔书写的。当时他们都很谦虚,不愿把自己的名字写在最显眼的地方,而写在押缝的板子上,游人一般也看不见,或者用不了多久板子会损坏。当时柳宗元草拟名单,他暗暗斟酌,以姓氏家族的名望为排列顺序。德宗贞元十六年(800年),28岁的白居易进士及第。这一年只录取了17名进士,白居易是最年轻的一位。他与同榜进士游览大雁塔,按捺不住喜悦的心情,写下了“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诗句,欣喜之情溢于言表,表现了他当时少年得志、意气风发的心情。
据《新唐书》记载,曾任宰相的李德裕是以门荫入仕,所以对进士很是厌恶,他上奏唐武宗:“国家设科取士,而附党背公,自为门生。自今一见有司而止,其期集、参谒、曲江题名皆罢。”于是将大雁塔以前题名的进士字迹全部刮去。直到宣宗大中元年(847年)雁塔题名又恢复如故。由于每科进士都要到雁塔题名,而慈恩寺的墙壁毕竟空间有限,不久,白墙便成“花墙”。清末民初国学大师金松岑有诗云:“唐家科第贵,进士门楣光。放榜集慈恩,名题雁塔旁。”
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中奉大夫柳瑊把塔上仅有的题名摹刻上石。柳瑊,字伯玉,合肥人。少年时就才思敏捷,几千字的文章片刻即可完成。崇宁五年(1106年)进士及第,授淄川县主簿。任期满后,调任苏州观察推官。宣和初年,任陕西转运判官,任内他做了一件有意义的雅事,即集长安慈恩寺塔唐新科进士题名,刻之为石。据宋人戴埴《鼠璞·雁塔题名》记载,《雁塔题名帖》不仅是留存唐代新科进士的题名,也有“僧道士庶”的题名。传原石在宋末就已亡佚,拓本传世也很少。最初石刻拓本为十卷,现仅存宋拓两卷,卷尾有清代学者翁方纲的长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