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恭达书学散步美与美学

  • 花语故事
  • 2024年11月22日
  • 言恭达 草书自作诗《澳洲归吟之四》条幅 美,除了讲究感性形象和形式之外,还须具备更深层次的内蕴,这内蕴的根本在于显示人生的最高意义和价值。这也就是海德格尔所说“澄明之境”的“神圣性”(即保持宁静与完整)。因此,“美的神圣性”,万物一体的境界之美是与道德紧密结合的。而所谓超越道德之美就是高远境界之美,它是心灵美的支柱,而非单纯的事物之美、娱人耳目之美

言恭达书学散步美与美学

    言恭达 草书自作诗《澳洲归吟之四》条幅


    美,除了讲究感性形象和形式之外,还须具备更深层次的内蕴,这内蕴的根本在于显示人生的最高意义和价值。这也就是海德格尔所说“澄明之境”的“神圣性”(即保持宁静与完整)。因此,“美的神圣性”,万物一体的境界之美是与道德紧密结合的。而所谓超越道德之美就是高远境界之美,它是心灵美的支柱,而非单纯的事物之美、娱人耳目之美。我们所提倡的“美的神圣性”与西方传统文化的宗教意识和信仰为核心的神圣性不一样,它不是指向上帝,而是人世,是现实。

    美学离不开哲学。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是一个哲学大命题,它是当代中国艺术发展方向的根本所在。年届九十五岁的北京大学哲学系张世英教授提出了“美指向高远”“美感的神圣性”等原创性时代美学理论主张,这对匡正市场经济大潮中文艺创作的媚俗化、功利化起到了引领作用。张先生从传统哲学走向当代的中西文化比对研究中提出的“民胞物与”“万物一体”到“万有相通”,体现了文化立命到生命智慧的创造过程,融汇中西,关注现实,唯变所适,体现了美育的任务是培养独立人格和超越精神,是“境界”之学。

    美学是人学,和谐、自然是美学的最高境界。大雅而后朴,此最高境界要靠“情”的支撑,“才”的依托。如今日巴金之“情”,一是“真”——“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齿”,笃实坦荡,表里如一;二是“爱”——爱祖国人民,爱自由正义,爱美好崇高,恪守对时代的责任。提升人生境界,才能在艺术中赢得“自在”“忘我”,实现自我重要的是超越自我。

    中华民族有着自己丰富的美学资源和独特的美学精神。中华美学精神扎根于中华大地和民族文化的诗性传统,确立了以人文关怀为内核、以大美情怀为视野,以美境高趣为旨归的中华美学体系,聚焦为诗融的美学精神。一个时代的经典文化积累,是一个时代的文化创造。今天的文化创造是明天的历史遗存与文化记忆。当下,我们呼唤艺术回归本真,回归学术,回归理性,回归生活,回归心灵。我想,一个文化人,一个艺术与理论工作者,无论身处何种岗位,都不要忘记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坚守历史的人文创造,彰显时代的审美品格。这是我们这代人所肩负的社会责任,也是当代书法艺术和理论工作者需要架构的文化理想。

    石涛是中国现代美学的始起点,他明悟了艺术,诞生了新的时代“感受”。他这一宏观的认识其实涵盖了西方所推崇的现代艺术之父塞尚所见。石涛的艺术观念与创造早于塞尚二百年。而当代画家潘天寿、李可染的作品都具有中国乃至国际的现代性高度。好好研究这些大师们的经典艺术,这些真正时代意义上的文化创造,我们就会立定脚跟,任尔东西南北风,清醒而理智地直面发生在我们社会生活中的各种文化现象与艺术怪胎。

    书法是一个时代美学最集中的表现。在一定意义上说,书法是时代人文精神表达的一种名片。书法并不只是一种技巧,而是一种审美。看线条的美、点画之间的美、空白的美,进入纯粹审美的陶醉,书法的艺术性才显现出来。

    数十年的实践证明,只有当审美主体及其同审美客体的关系取得进一步认识,对书艺表现情性具有明确的理解时,才可能形成对书艺意境的深刻认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稳沉雄强的气质中,把握着一种中国人文中和的品格,以实求神的审美是求情达意道路的基本步履。

    作为当代书法艺术的文化自觉,即审美自觉,或许可以提出这样的坐标系——其纵轴是从传统和创新的结合中看待未来中国书法的趋势,这是一个时间轴;其横轴是在当前全球化语境下找到书法艺术的审美定位,确定其存在的时代意义,这是一个空间轴。这是对书法艺术功能的文化反思,是对艺术发展规律、特点的准确把握和必然选择。由此可见,当代书法事业的发展将取决于书法创作审美科学评判体系的构建。这里的“科学”不是自然科学的“科学”,是哲学意义上的“合时合宜”,即“中庸”理念,而这一评判体系的构建必须扎根在中华美学精神的沃土上。

    书法,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内涵丰富的综合艺术。要具备书外功夫,必须同时涉足其他姐妹艺术,知其个中三昧。将不同艺术内容和形式美融入书法艺术,形成视野,显现时代风采、时代美感。我从事书法、篆刻创作,亦喜绘国画,喜读文学作品,喜听音乐,它们可加强我的综合美学内涵。实践使我深有体会,读史使人充实,哲学使人明智,美学使人旨趣高尚。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一个艺术家若能有机会做点“经世学问”,则有利于从“小我”进入“大我”,从个人视野的单维性,进入社会色彩斑斓的性探索,真正做到纵横求道,事业成功。

    接受美学认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一件艺术作品的完成,不仅包括书家自身的创作,还关系到读者的赏析。它“更多地像一部管弦乐谱,在其演奏中不断获得读者新的反响,使文本从词的物质形态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当代的存在”。

    当代美学观念是一个多元化的庞大系统工程。书以载道,当今每位书家都开始调正自己的方位,出现多元价值取向的自由选择。没有选择便没有创造。我们不但要有兼容意识,还要有强烈的出新意识,使自己在当代书艺中找到最佳方位。谢晋导演曾对我说:“凡艺术,关键在于更新,一味抄袭自己,即使勤勤恳恳、辛辛苦苦一辈子,从创作成果看,等于零。”一个成功的书家要以强烈的自立个性色彩求得艺术的价值目标,从而开掘主体潜能,塑造书家新型的文化品格。

    当下是日常生活审美化、审美艺术日常化的互联网时代,现代接受美学认为:正如商品流通市场消费过程中需要包装吸引消费者,现代艺术传播形式也由传统审美向现代形式转变。首先,它的创作接受对象发生了变化,由纯文人艺术转向大众艺术,所以它的内在机制也要相应转换;其次,当代审美转型带来传播方式的变化,尤其在网络、图视时代,理性与感性的是现代工业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平面化的大众娱乐文化抢占了人们的审美心灵,与竞争急剧的社会心态相契合,滋生了“快餐文化”;再次,社会生活节奏变化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社会审美演进的主要特征。鉴于此,如何正视现实社会文化变化,拿出有效的“钥匙”?这是摆在我们组织者面前的课题。

    (注:《书学散步》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