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窑紫砂陶艺的古老烧制智慧
龙窑,一种依山坡而建、呈斜坡式弯状的隧道窑炉,因形似长龙而得名。其长度在30至70米之间,顶端高达12米,倾斜角度介于8至20度,由窑头、窑床和窑尾三部分组成。龙窑两旁每隔1.3米便开有小洞,用于投放燃料。这一古老而智慧的窑炉设计,是中国古代紫砂陶艺工人集体创造的结晶。
龙窑的烧窑过程,全凭烧窑工人的熟练技巧和丰富经验。他们通过观测火焰温度与紫砂壶坯体的变化情况,来决定何时投放燃料、如何调整火候。这种技艺被称为“火的艺术”,需要极高的技术水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龙窑利用自然山坡建造,符合火焰自然上升的原理,因此造价低廉且能充分利用余热。然而,烧窑的劳动强度却非常大。在预热阶段结束后,烧窑工人需要掘开窑顶第一对燃烧孔的泥垛,投入燃料。随着烧制的进行,他们需要依次打开后续的燃烧孔,并调整火候,确保窑温均匀,使两边的产品能够同时烧成。这一过程中,两边的工人需要经常交换对火的意见,以确保烧制质量。
龙窑是烧制紫砂器最早、使用时间最长的窑炉之一。专门烧制宜兴紫砂壶的龙窑,主要分布在蜀山、潜洛和上袁等地。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紫砂龙窑源自北宋时期,而最长的一座则是明代中期的品胜窑,长约70米,直至1959年春停烧后自毁。
随着时代的发展,龙窑逐渐被现代化的窑炉所取代。然而,在丁蜀镇周墅乡前墅村,仍保留着一座建于明代的龙窑,目前仍在正常烧造砂货陶器,被人们称为“活龙窑”。此外,丁蜀镇均陶厂内还保留有一座烧制缸类的龙窑作为陈列,供人们参观和学习。这些古老的龙窑,见证了紫砂陶艺的悠久历史和独特魅力。
展开剩余全文
TAG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