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策展人你了解多少
资料图
近年来,各类艺术机构、展览不断增多,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走进博物馆或美术馆看展,策展人作为这其中重要的一环,也逐渐为人们所知,策展人群体的数量也随之猛增。诚然,中国当代策展人的学术推动力量和市场推广作用不可忽视。然而,看似繁荣的策展行业,也是鱼龙混杂、乱象丛生,有不少策展人的专业性频遭质疑。策展人到底是个什么职业,专业的策展人需要具备什么素质,策展人在国内发展又面临哪些问题?
定义策展人
“策展人”一词来源于英文“Curator”,是指在艺术展览活动中担任构思、组织、管理的专业人员。上世纪90年代,通过国际性大展的推介,尤其是双年展模式的引入,“策展人”概念从西方传入,国内不断涌现大量艺术展、独立策展人。到2000年的上海双年展,官方美术馆也开始正式确立使用国际流行的策展人模式。
尽管策展人群体在国内越来越受关注,但人们对这个职业的认知程度并不高,甚至连策展人究竟是做什么的都不是非常清楚。关于策展人的工作内容,武汉美术馆策展人吴梦诗表示,策展人的工作涉及的范围非常广,除了大家相对熟知的展览主题策划、图录编写制作、布展、撤展等工作以外,还包括对艺术家资源的调研和累积、资金的寻找、场馆的联系、协调展览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等工作。
简单地说,在一场展览中,大到主题确立、媒体推广,小到作品的包装,甚至挂画时钉子的位置,所有大大小小的需要确定、统筹的事情都是策展人的工作范畴。策展人就像一个导演,在展览从最初的概念设想到现场实现的过程中,决定整个展览的风格、内涵高度、细节,并通过各种媒介手段把作品中的文化意识、艺术现象以及对艺术、对历史、对当下的重新认识传递给观众。
行业门槛低 高水平策展人才匮乏
在我国,很多策展人的身份和知识构成非常多元,他们可能是博物馆或美术馆的馆长或策划部门的工作人员,也可能是艺术家、画商、藏家或者经纪人。这其中不乏一些优秀的策展人,如王璜生、冯博一、王林、黄笃、侯瀚如等。
但由于我国艺术市场庞大的刚性需求拉低了策展人的行业门槛,越来越多的名人、企业老板、娱乐圈明星等都可以作为策展人出现,以致于出现了“人人都是策展人”的说法。针对这种现象,何香凝美术馆典藏研究部副主任易东华表示,目前国内策展人这个身份已经变的非常流行,随便办个展览就可以称为“策展人”,所以国内现在对于策展人的身份界定够不够严肃都是一个问题。
事实上,策展是一件非常专业的事情,随着当代艺术本土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对策展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策展人必须具备扎实的艺术知识理底和深厚的文化修养。具有独到的眼光,能够挑出好的艺术家、好的艺术作品,同时具备研究文化环境的能力。此外,沟通能力、行政管理能力以及外语交流能力也成为在国际化背景下对本土策展人自然而然的要求。
而国内这种复合型高水平策展人十分匮乏,作为一个非标准化行业,策展行业缺乏展览监督和行业规范评价标准,也没有社会化的招聘及培养机制,国内艺术学院里培养专业策展人的学科设置又不尽完善,由此导致了从业群体庞大,但专业人员缺失。正如艺术家、策展人和评论家王璜生所说,目前很多策展人的专业化程度不够。现在的情况是,策展人没有一个准入门槛,这是非常大的问题。
建立完善的策展人制度
自从“策展人”这个概念被引入中国,策展人行业在我国已经发展了二三十年,但应该与之相匹配的策展人机制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面对策展人“挂名”策展、为博眼球追求与众不同的“创新”等乱象,如何建立标准化的策展机制,完善策展人制度,使行业职业化、规范化,在当下显得尤为重要。
青年策展人武湛认为,由于国内的基金会机制、批评机制、策展机制、收藏机制等的不完善,使得中国当代艺术在商业和学术的互动关系中呈现出明显的营养失衡,这也为中国当代艺术的畸形发展埋下了重大隐患。因此,能否引入健全的独立策展人机制和基金会机制等已经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核心问题。
业内人士建议,应通过社会评判机制,建立策展人的淘汰制度,在这个过程中,探索建立规范化、标准化的策展机制。比如如果一个美术馆能有它的评判机制,那就可以以它的标准去寻找独立策展人合作,而合作的效果,则通过业界、公众、包括媒体的反馈体现,形成比较良性的互动效果。
当然,完善国内策展人行业保障和监督机制,制定统一的展览策划行业规范
也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需要政府、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最终形成中国当代艺术语境下的策展人机制,实现策展人本土化路径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