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公主漫画解密他如何成为紫砂鉴定大师
他是如何成为紫砂界方器天王的?潘持平的故事
在紫砂艺术中,传统上认为会制作方形器皿的陶艺家也能制作圆形器皿,但并非所有能够制作圆形器皿的人都能做出高质量的方形器皿。这个规则在现代紫砂界有一个人例外,那就是著名的方器专家——潘持平。
潘持平,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是一位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和正高级工艺美术师,他以精湛的手法和独特的创意在紫砂壶领域内脱颖而出。1958年,他进入宜兴紫砂工艺厂学习花盆制作,并受到徐盘大、陈福渊等多位前辈教授指导。在20世纪70年代,他以其精美的花盆作品闻名于上海,甚至受到了日本园艺家的青睐。
随后,潘持平专注于研制方壶,这一领域他尤为突出。他不仅能够精确复制前人的作品,而且总是能够融入自己的创意,使得他的作品既具有传统韵味,又充满新意。这一声誉远播到日本,让“阿平”印章的小型茶具备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展紫砂常规工艺,以及提升产品品质并扩大影响力,宜兴紫砂工艺厂成立了特技班,其中包括四十余位技术水平较优异者。由于缺乏合适的人选管理这一班子,加之顾景舟大师推荐,他不得不兼职担任管理工作,同时利用空闲时间学习茶壶制作。在顾老的大力指导下,他开始了对茶文化深入研究的一段旅程。
90年代初期,在壶界评选出了“四天王”,其中包括汪寅仙(花器天王)、周桂珍(圆器天王)、鲍仲梅(镶嵌天王)以及潘持平(方器天王)。
潘持平在艺术理念上深受日本民间工艺之父柳宗月的话所启发:“凡是日常使用的器物,不允许华丽,不允许繁琐,更不允许病态。”他坚信,即便是日常生活中的工具,也应追求极简主义,而不是过度装饰或奢靡无比。他认为,只要是一个小细节,就应该像顾景舟先生那样,对学生进行详尽分析,以帮助他们理解为什么这样做,这种教学方式,在历史上也是首次出现。
中国历代艺术家的传授方式往往依赖学生观察老师操作后的自我领悟,而老师通常只提供一些关键点指引。但是在跟随顾景舟学徒期间,潘持平接受了几百年的知识积累,这些经验对于他将来的知名鉴定专家身份至关重要。
作为一个爱憎分明、刚正不屈的人性格代表者,与众不同的泥料选择与处理方法使得他的作品更加独特。他使用古法将普通真空炼制泥还原再捶打后用于制造,每一次捶打都如同表达着一种风骨与桀傲不屈的情感。而这种泥料质量上的挑剔让宜兴泥行都向他致敬,因为他的挑选空间最大化,因此获得了最好的质量资源。
除了是一位卓越的地面匠人之外,潘持平还是国内知名的紫砂鉴定专家之一,也被视为顾景舟另一个鉴定的权威。在认证任何一件茶具时,无论需要多少时间和努力,都绝不会放弃寻找真伪及背后的历史故事探索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