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泥铺砂龙窑铸就紫砂壶烧成艺术三
在出窑后的紫砂壶,需要经过一系列精细的工序才能完善。首先,壶体要重新拼合,以确保其完整性,这称为“削掇罐”。对于开裂的壶坯,我们会先用竹篾箍紧,然后用紫砂泥补缝,并使用一种收缩率极低的“白土”进行糊合。这种处理方法要求严格,不允许有任何透漏,因为如果窑烧时出现明火透入,可能导致茶壶内壁变色成为次品。
为了节约“窑清费”,我们会尽量将壶坯填满。在厂房中完成这些工序后,将装好的壶坯运送到龙窑中进行烧制。这一过程由经验丰富的装窑师傅负责,他们必须具备高超的手艺,在2.6米高的斜面上叠放不规则形状的掇罐,而不能有一丝倾斜。一旦在高温下(1 180度)稍有倾斜,整个“臼”都可能倒塌造成损坏,同时也会影响周围和前后的产品。
烧成后,我们需要对掇罐进行涂沙,以防止开裂。此后,将开裂的掇罐再次箍好,然后取出成品并按照质量等级分类销售。待至削理工作完成后,再将未加工完毕的掇罐存放起来。
紫砂窑通常由多个小型或大型窑户共同使用,每个参与者根据抽签决定自己的位置,从下往上依次轮转烧制。在龙窑内部,由于温度和产物质量存在差异,最好的部位位于第四户口向上的十八甲,即最靠近顶部且直接接受较短时间、高温烘烤的地方,这里生产出的品质最高;而下段和炉头部分则相对较差,但成本也更低。
在中段每一甲区间,也存在优劣之分,其中两鳞眼之间称为一个甲,一甲又分为上下两皮,每三“臼”即可形成一个完整单位,即六个传统名称不同的容器排列。其中,“明堵”的位置是最理想,可以制作12只红泥产品,而其他区域由于温度不同,其适宜性也有所变化。
因此,只有拥有优势位置的大型家庭才能够生产出高档紫砂壶。而1955年景立紫砂合作社期间,还采用了胜窑来烧制产品直至1957年搬迁到现在的地点。此外,在1959年的旱情之后,由于劳动力紧张和缺乏燃料资源,最后决定停止使用胜窕而改用经改造后的西边大石灰岩山地外西炉来作为新址进行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