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瓷三大集团潮汕嵌瓷艺术之光辉
嵌瓷,是潮汕地区独具特色的建筑装饰艺术,也称为“聚饶”或“扣饶”,在中国南方被称作“剪黏”。这项工艺以精细的绘画和灰塑为基础,选取各种颜色的薄釉下彩瓷片,通过剪切、敲击等手法制成所需图案,然后将这些瓷片镶嵌于建筑物上,以美化其外观。这种装饰手法尤其适用于祠堂、庙宇以及民居的屋顶装饰,如四点金和山花等。嵌瓷技术要求高,分为平面嵌瓷、半浮雕式嵌瓷和主体雕塑式嵌瓷三种,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制作过程。
首先是平面嵌瓷,它涉及草根灰打底,再用佛青勾勒轮廓,并使用色彩丰富的素描铸造出平面的图形。在没有铺设丝线的地方,用二白灰覆盖并施以颜色,使得整体效果显得既简洁又明快。
半浮雕式则更加复杂。它也从草根灰开始打底,但在此基础上进行佛青勾勒轮廓,然后用糖灰塑造花鸟人物等图案,让它们浮现在坯上。在白色泥土干燥后,涂抹一层淡蓝色作为背景,并根据泥土干燥程度恰当染上颜料。最后,将糖灰粘贴到图案表面,用来固定彩色小碎片,从而完成了浮雕样式的艺术品。
主体雕塑式则更接近于传统泥塑工艺。这时,不仅要使用瓦片,还需要麻绳和其他材料,在屋顶或墙壁上的装饰区域创造一个骨架结构,然后用草根与糖混合成模型,并在干燥过程中将彩色小块粘贴到模型表面。最后,对这些粘贴的小块进行细致调整,以确保整体效果完美无瑕。
整个工作流程包括三个关键步骤:首先是创建陶器坯;接着是剪裁与准备;最后是在必要时微调至最佳状态。此外,由于每个部分都需要精心处理,即使是一枚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件也是如此,这对匠人提出了极大的挑战。而且,与泥塑不同的是,在这种工艺中,脸部和手脚通常由粗糙但坚固的地板材料制成,而身体则由透明的陶器组合而成,要保证两者之间的一致性十分困难。
最初的时候,这些匠人会利用废弃陶器残渣经过精心剪裁后再次融入建筑之中。但随着时间推移,因为缺乏足够数量废旧材料,他们开始采纳已经生产好的陶器来制作这些宝贵的小碎片,从而继续传承这一古老技艺。
题材内容多样,可以从吉祥如意象往生智慧故事,如忠孝节义,或神话传说中的生物,如龙凤凰,以及戏剧历史故事,如《桃园结义》、《董永与七仙女》,甚至神话人物故事如《八仙过海》、《嫦娥飞天》,乃至吉祥植物纹理图像——石榴葡萄牡丹桃子莲花卷草纹等,都可以找到踪迹。
总之,这是一种巧夺天工的手艺,一代代匠人们把握住了其中奥秘。我国南方许多公共场所,比如琳宫梵宇祠堂书院楼阁馆榭,其屋顶常常会采用这样的艺术形式来增添庄严气息。而由于这些作品所用的材料耐久不易变坏,因此许多古老构筑物经历了百年的风雨依然保持着鲜艳光泽,为我们留下了一幅幅令人赞叹不已的历史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