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苏富比秋拍火爆背后的画卷故事
刚刚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新翼展览厅结束的苏富比秋季拍卖会,总成交额达到26.9亿元,成交率87.61%,其中,15个专场中,“明心菩提——Stephen Markbreiter伉俪重要明代御制鎏金佛珍藏”、 “彩华腾瑞——戴润斋清宫御瓷珍藏”等4个专场成交率为100%,中国书画也接近100%成交,达到98.89%,成交额达到3.55亿元,首次与瑰丽珠宝及翡翠首饰、 中国瓷器及工艺品 并驾齐驱。至于艺术品成交单价,更是屡屡突破亿元大关。
由于苏富比作为第一家举行的2010年秋季大拍,自然引起了海内外机构、藏家的极大关注,根据笔者观察,苏富比本次成交迭创新高意味着什么?
记得1993年上海举办的“朵云轩首届字画拍卖会”曾轰动一时,当时,这个书画专场在很多行内人眼里具有“中国艺术史上里程碑的意义”,它是中国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品拍卖——拍卖公司持有注册证书,拍品类别清晰,成交额合理。155件拍品在海内外买家踊跃竞投下最终成交835万元,比起当时北京文物市场2188件拍品、300万元的成交,这些已经向国际规则下的艺术品拍卖会靠近了一大步。此后,在朵云轩字画拍卖的影响下,艺术品拍卖迅速扩展到大江南北,并被广大的收藏者、投资者接受或认可。
可是,有谁会想到2009年秋季,一项名为“戴润斋清宫御瓷珍藏”的项目不仅以6.6666亿港元成为该部分最大亮点,还创造了世界纪录?这不仅标志着传统瓷器和玉器有望异军突起,而且给我们带来了一种深刻感受:重量级艺术品价格有望进入亿元时代。
从中也可以看出,一只元青花鬼谷下山图大罐在伦敦佳士得2010年的春季古董与绘画销售会上,以1568万英镑(约2.3亿人民币)的天价售出。这一次香港苏富比又创造了新的纪录,其意义不同凡响,它标志着中国明清瓷器玉器价格的上升空间被打开,同时,大大提升了中国艺术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和价值。
据有关媒体透露,本次香港苏富比秋季拍卖中,不少高价位作品被买家激烈竞购,如张永珍博士以2.5266亿港元购入一件清乾隆浇黄地洋彩锦上添花“万寿连延”图长颈葫芦瓶;另一件重点作品,即一尊乾隆御制珐琅彩“祥云瑞蝠”开光式“四季花卉”图纸捶瓶,则以1.4066亿港元成立新纪录。这两宗交易不仅显示了买家的雄厚财力,也体现出了他们独到的眼光和对稀缺商品所需的大手笔。
此外,从金融界的大腕如刘益谦等人的参与情况来看,他们通过大量资金投入到各地的文化产品购买中,对于推动市场价格不断攀升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在2009年的北京保利春季古玩周流行之际,他以6171.2万元收购宋徽宗《写生珍禽图》手卷;而随后的一段时间里,他又多次出现于北京保利等知名机构进行高价收购,使得他成为当今乃至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个人之一,而他的这种行为更是在2005年之后的一个转折点,是一个强烈信号,为未来可能发生更多这样的事件铺平道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趋势,那就是将越来越多的人民币汇聚到海外市场去寻求更高回报,这样的趋势无疑对全球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并且改变了过去几十年的传统模式,让更多人开始意识到钱财并非唯一目的,而是应该追求一种更加全面的生活方式,其中包括但不限于文化享受、精神满足等方面。
因此,可以说,此次香港苏富比秋季 auctions 成功将其自身打造成一个平台,让人们能够直接了解并欣赏这些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的作品。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拥有悠久历史背景还是现代审美情趣的人们,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风景,因为这里既有那些古老而神秘的地方,也有一些新的奇迹正在悄然发生。而对于那些希望捕捉这一浪潮,或许还愿意用自己的力量去推动这一浪潮前进的人们来说,无疑这是一个令人兴奋且充满机遇的时候。但同时,这也是需要大家共同努力维护这一浪潮稳定发展,以确保其健康持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