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窑之火塑造紫砂壶的瑰宝铺砂得趣壶体现烧成的艺术
紫砂工艺的精髓在于烧成,龙窑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出窑后的掇罐需要经过精心的拼合与修复,这一过程称为“削掇罐”。开裂的掇罐首先要用竹篾箍扎,再用紫砂泥补缝,并且使用特制的“白土”糊合,以确保其密封性,防止窑火透入导致茶壶变色成为次品。在厂房内完成这些工序后,掇罐将被送往龙窑进行装窑。
装窑师傅是技术最为精湛的人物,他们在高温下巧妙地叠放不规则形状的掇罐,要求高度和平衡性极高。每个掇罐都需涂上黄沙以隔绝空气,然后进入高温环境中烧制。一旦出现倾斜或损坏,将会造成严重后果。此外,还有削理等级、挑选好的产品销售至市场,而不合格的则留待进一步处理。
紫砂炉通常由多个小型炉主共同经营,每个人负责自己的部分,用度统一交给主管,由他们采购柴草和雇佣劳动力。在烧制过程中,每个位置都有不同的优劣,其中最高品质的地段位于第四户口向上的十八甲区,这里温度控制得最好,最易产出精品。而下段及炉头部位则因温度变化较大而产生更多次品。
此外,在龙窑内部,每一个鳞眼所包含的一个甲子区域内还存在着不同的烧制效果,从中心到两旁再到边缘,其优劣也各异。明堵这一区域被认为是最理想的地方,因为这里可以制作出红泥产品,而起皮和暗堵则略逊一筹,只能制作普通品质的小器皿。而满火这一区域由于接受直接燃料加热,更容易导致质量问题,因此它生产出的器皿通常都是次级产品。
因此,大规模企业才能拥有足够好的条件来制造高档紫砂壶,并且在烧造时还需特别注意细节,以保证最终产出的质量。随着时间推移,即使是在1955年景立紫砂合作社期间,也仍然采用了这种传统方法。但到了1957年,当紫砂工艺厂搬迁至新的地点时,却发现原有的龙窑依然保持着运作状态直至1959年的抗旱政策实施。这意味着尽管经济困难,但为了维持生计,不得不继续利用原有的资源来生产商品。在这个转折点上,企业决定停止使用品胜窑,而改用经改造后的西边小火爬坯作为新的生产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