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冰心在玉壶探寻不同时代紫砂壶的独特之处
明代是紫砂壶的初创时期,清代则是其发达时期。由于有关紫砂壶的文献和出土实物较少,加之历代名品仿制水平高,故断代并不容易。明、清两代的紫砂壶有着显著差异,这些差异可以归纳为以下规律:
明代紫砂壶使用约40目泥料,不用放大镜即可看到小颗粒状石英,其胎身表面较为粗狂。调砂情况偶见,砂质粗而散。制作者注重重形制与质地,使作品保持素色无彩状态工艺较为粗放。流线多分布于壶身上部、中部相接,流嗉较小。而且,壶把上下体积变化大,以致于形状不多。此外,每个出水孔均为单孔,只在壶底落款,并且 壬年纪年表示年份,如“万历丁酉春”。烧造过程中存在过火或欠火的情况比较多。
清代紫砂壶则使用约50-60目泥料,如果用放大镜观察,可以看到小颗粒状石英,其胎身表面更加平整。调砂现象常见,而其细度又变得更匀了。此外,它们的手感也更加细滑。在康、雍、乾三朝期间,由于制作精湛和富丽奢靡的造型繁多,因此这段时期被视作是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在道光时期,有人首次尝试将金属(如锡)包裹在其中,并且开始使用玉石来装饰流线和把手等部分。这一时期工艺已趋向精致,而且身筒或拍或镶间还会出现手捏成型的情景。此外,也有圆体坯体修刮得非常精致,以及流线更多集中在中部偏下的位置,同时流嗉也变得更大一些。而比起明末来讲,这些青花瓷上的装饰虽然增加,但对比现代来说仍显得朴素简洁。不过,在这一时间段内也有极具特色的作品,比如陈曼生开创的刻诗书法技巧,以及印款方形篆体等特色设计。
至于民国时代,一方面受到商业影响导致实用性增强;另一方面受复古风潮影响,便出现了摹拟前人旧作的作品,而这些仿古作品往往带有一种复古气息。
从胎质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明末到清初的时候,用的是较粗糙的大理土,其中含有闪亮云母及颗粒状沙子,使得胎壁厚实而色泽温润。但到了晚清,则出现了一种新的材料——梨花雨或者桂花沙,这是一种夹杂有似梨皮点的小点沉淀物质,从而使得泥色失去早年的温润状态变成了更丰富的地图。而现代的手工制品通常包含60—80目以上甚至100—120目的机械炼制材料。
从制作方式看,大概分为两个主要阶段:一种是在明末以捏塑作为主导形式,然后逐渐演变成木模整形技术;另一种是在清朝采用拍身筒和镶身筒这样的工艺,使整个生产过程更加完善并规范化。此外,从烧成角度考虑,那时候人们通常选择单独烧成,而不是像以前那样放在同窑中的缸里套烧产生出的问题,如未完全烧结的问题很普遍。而至于款铭内容,则逐渐由楷书转向篆书,最终成为最常用的文字样式之一,并且从竹刀刻画转移到钤印章上进行记录和标识。这一切都反映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不断交织的情景,是一个充满智慧与美学探索的人类文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