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观北宋汝窑特展揭秘古陶瓷制备工艺的奇迹

  • 花语故事
  • 2025年02月20日
  • [日期:2011-10-10] 来源:大观北宋汝窑特展 作者:余佩瑾 [字体:大 中 小] 图34、北宋汝窑青瓷盘 十一世纪后半期——十二世纪早期 高3.9公分 口径14.8公分足径11公分 故瓷017850 底刻清高宗乾隆皇帝御制诗(1789):「甲字明镌器底心,抚之薛暴手中侵,笑似假借为说项,古已有然何况今。」乾隆巳酉御题。钤印一「古香」。中心刻篆书「甲」字。 此件作品底部留存支烧痕

大观北宋汝窑特展揭秘古陶瓷制备工艺的奇迹

[日期:2011-10-10] 来源:大观北宋汝窑特展 作者:余佩瑾 [字体:大 中 小] 图34、北宋汝窑青瓷盘 十一世纪后半期——十二世纪早期 高3.9公分 口径14.8公分足径11公分 故瓷017850 底刻清高宗乾隆皇帝御制诗(1789):「甲字明镌器底心,抚之薛暴手中侵,笑似假借为说项,古已有然何况今。」乾隆巳酉御题。钤印一「古香」。中心刻篆书「甲」字。 此件作品底部留存支烧痕,底心题刻篆书「甲」字。它曾是「中国艺术展览会」(Thelnternational Exhibition of Chinese Art)的展品之一,於1935年前往英国伦敦皇家艺术学院展出。

造型和故瓷17854(图版1)雷同。盘子的弧形圆壁自底足顺著口沿斜直而上。平形底,圈足微外撇,形成具有金银器风格的「捲足」。相似的作品组群亦见於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典藏,以及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汝窑窑址的考古发掘中。

环绕著「甲」周圆,题刻乾隆五十四年(1789)的御题。在这首诗里,“甲”字不仅代表了器物完美无缺,更隐含着对时间与岁月的深思。这份珍贵的陶瓷盘曾经在乾隆皇帝眼前流转,它或许见证了一个时代,一段历史,或许见证了一位伟人的情感和思考。

除了御制诗之外,这件陶瓷还伴随着木座传至今日,其木座上的“安仪周家收藏”的款识(插图1-1, 1-2),透露出了它在清初时期可能属于名人收藏家的身份。此事不仅展示了其价值,也提醒我们这些文物背后隐藏着多少未知故事等待我们的探索。

至於,“甲”字的含义为何?对于清高宗乾隆皇帝来说,“甲”可能代表了一种超越时代、超越瑕疵的审美标准。他以《周礼·考工记》中的“薛暴”和“髻垦”来解读这个符号,即釉面的伤缺与胎骨缺陷。而他对这一理念的一次又一次强调,不禁让人联想到他对于文化遗产保护与推广的心怀乡愁以及对传统技艺继承性的重视。

此碗曾是中国艺术展览会的一个亮点,在1935年的伦敦皇家艺术学院展出,被誉为世界级别的大师级作品。在故宫博物院及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汝窑遗址都能找到类似的作品,这些都是北宋时期制作工艺技术成熟所产生的一系列杰作。

总结来说,这个小小青瓷盘,不仅蕴含着天然材料与匠人智慧,更承载着历史长河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种情感,每一次变迁,而这种跨越千年的永恒魅力,是为什么人们仍旧向往那些被称作“北宋汝窑”的精致陶器所迷惑。(余佩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