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为刍狗揭秘包浆的诱惑与魅力
任何物品使用时间久了或者长期搁置不用都会使其变旧的,即使这个物品没有坏,我们依然能感觉到它的老旧,因为时间长久了材质表面就会发生些许变化。本以为玩物都是这样的,但人们专门为一些艺术品、工艺品等有文化内涵的物品所发生的这种变化起了一个专有名词“包浆”,从而又去推崇、追求这种质感,最后成了一种文化现象。
“包浆”是如何形成的?
1.紫砂表面的物理变化:外界对紫砂表面的研磨、抛光、冲刷。
2.紫砂表面的化学变化:外界物质和紫砂表层相互作用,紫砂表面所发生的氧化、腐蚀等化学反应。
3.外界物质的残留及其物理、化学变化:诸多无机物、有机物的细小颗粒残留在紫砂表面,自身又同时发生物理、化学变化。
这三种变化交叉进行,相辅相成,时间久了,最后紫砂的表面的质感就获得改变,产生了所谓的“包浆”。
除了正常使用,刻意的人为方式也可以加速某些方面的变化,但必会与正常使用产生结果存在差异。虽然最后也可以获得某种“包浆”,但和正常使用产生的一般来说还是存在观感上的区别。
人们为什么追求包浆?
其一是市场和文化领域对艺术品价值判断一直坚持认为,“老”的比“新的好”。这是基于一种独特价值观念,它将历史沧桑赋予事物以超越常人的珍贵意义。
其二是对于时间本身蕴含着不可复制性,所以带有深厚历史积淀意味更显得珍贵。这也是人类对传统美学认同的一部分表现形式之一。
其三则源于人性的共鸣。经过岁月沉淀后的东西,无疑给人带来一种心灵上的慰藉,让我们在喧嚣中寻找宁静,这是一种难以言说的亲切情感。
怎样正确看待包浆?
正如古代诗人所言:“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不若恶已。”关于包浆的问题,也或许能从这一角度出发审视。为什么追求包浆?恐怕很多人的答案可能会包含一份向往——那些经历风霜洗礼后仍保持完好的茶壶,是不是让你感到有一丝特别?
这是人们共同构建的一个审美趋势,其实并不完全与传统审美标准相关。当所有人都迷恋于这些被称作"黄金时期"或"最佳状态"(即最完好的那个阶段)的壶体时,一系列非主流甚至有些偏激的手段便随之出现,比如各种折腾茶壶技巧,以达到快速打造出类似效果。这一切似乎都在背离原初设计那份简洁而优雅的情趣。
然而,无论如何,一根筋式地强行摩擦冲刷泡煮却只能导致更多损害,而无法真正提升壶具质量。如果真要欣赏并享受那被誉为宝贵财富的地位,那么应该采取更加温柔且自然的手法去维护它们,使它们能够承载更多故事和记忆,而不仅仅是一场机械操作中的产物。
当我们谈及"包缎"时,或许应当牢记,它真正值得赞赏的是那些伴随着自然流逝岁月逐渐塑造出的微妙改变,而非那些蓄意制造出来只为了迎合潮流的小聪明伎俩。在这世上,每个茶壶背后都藏着千年的历史,在我们的手中,它们绘制出了属于自己的传奇。而每一次轻轻地拿起它,用心去体验那种悠远与平静,那才是真正珍贵的事态。不妨尝试慢慢欣赏,让生命自我净化,从此,你将发现原来生活中最精彩的地方,就隐藏在这些简单却充满故事的小小瞬间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