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兴国宾馆探索清初明代紫砂遗风的迷人足迹
清初的明代紫砂遗风在上海兴国宾馆中重现:探索宜兴制陶业的复苏与艺术传承
在战乱之后,宜兴的紫砂壶业遭受了巨大的打击。明末清初时期,著名文人陈维崧即有感于此,他在《赠高侍读澹人以宜壶二器并系以诗》中写道:“百余年来迭兵燹,万宝告竭珠犀贫。皇天动运有波及,此物亦复遭荆榛。”然而,当新政权稳固下来,经济逐渐恢复,那些古朴、厚重的紫砂文化也随之得到了重新发现。
惠孟臣是这一时代最具代表性的艺人之一,其生卒年虽有争议,但他的作品和影响力均被后世所称赞。他所制沙壶简约而不失流畅之美,这种审美倾向显然源自明代。这类小巧精致的小壶深受闽南、潮汕地区茶人的喜爱,因此常被称为“孟臣壶”。
比惠孟臣略晚出场的是雍正、乾隆间名家恵逸公,其风格与惠孟臣相近,以古朴可爱著称,被世人尊为“二惠”。王友兰、华凤翔等艺人虽然也制作了受时风影响的大型砂壶,但他们始终保留着对古典艺术的敬仰,他们的手工艺品展现出了深邃的人文气息。
这些艺人的作品,如同上海兴国宾馆中的每一件装饰品,都承载着对历史和传统的一份独特尊重。在这里,我们可以体验到那些经历过沧桑变迁仍保持其精神和风格的紫砂文化,它们不仅是对过去的一种回忆,也是对未来的一种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