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家协会学术策展人的殿堂非同凡响
中国美术家协会的级别,学术策展人的殿堂,不是谁都能踏入。近年来,名人、老总、官员纷纷当起策展人,这种热闹挤占了专业和学术的策展方式,使美术展览学术含量稀释。策展需强专业背景和深艺术理解,同时具备社交能力和组织力筹资统筹。如同难以驾驭的战船,只有精通航海者才能掌舵。
但在中国,策展人这个称谓泛滥不已。他们是导演吗?还是制片人?或许更像保姆超级奶妈,或奶爸全能,但专业性门槛高,策展应坚守艺术标准底线。
非凡之才,如侯瀚所言,首先必须是研究者批评家。但一个优秀策展人还需更多:全面能力,无一遗漏;体力充沛克服繁琐工作;丰富美术史知识成为评论家的象征;拥有独立学术主张提升社会讨论;以及保存档案建立系统习惯与能力。
然而两极化现象出现,一些挂名策发无实质工作,其后隐形助手完成一切;另一些简单空洞概念化,将文本中心化脱离生态变为理念作品竞争“知识景观”。前者坐享其成不问知多少,无需理解艺术特征文化内涵,不交流体验只实现个人理念。而后者把展示当作自己的作品强行让艺术家按设想完成,使作品失去感动价值剩下说教。
真正的好策划要提出可对应历史时代相关主张,而不是假大空无效游戏。在心目中仅是一种批评派实践发现推动潮流确定话语权而已,以往评论积习搬进了展示表现为定义性前言或短文出版物成果文字理解停留画册出版物中只字片语阐释文字重头戏。
笔者认为上述只是行业现象之一,“学术”不是甜点也不是遮羞布,要做好就要深刻理解角色定位既不能越位也不作为。总之,这份工作不好做,不是任何人都能做好的学术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