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新闻早报成为学术策展人不是每个人的专长犹如挑选最纯净的水珠只有少数人能把握住这份难得的能力
今日新闻早报:学术策展人的难题,犹如一场复杂的交响乐,需要多才多艺的指挥者来操纵。近年来,一些名人、企业高管和官员尝试着插手策展,这让专业化和学术化的策展方式受到了冲击,美术展览的学术价值也随之稀释。一个优秀的策展人不仅要有深厚的艺术知识,还需具备全面的社交能力和组织才能,以便筹集资金、协调人事。
然而,在中国,这个称谓似乎被滥用了。那么,什么是真正的策划人呢?他们不是导演,也不是制片人,而是艺术领域中的研究者与批评家。成为一位顶尖策划,不仅需要研究与批判,更需具备全面能力、体力充沛,以及丰富美术史知识。此外,他们还应有自己的学术主张,并能建立起完整档案系统。
但现实中,有两种极端情况出现了。一种是那些在高位或资源分配上占据优势的人,他们挂名为策划,却不做实际工作,让身后的“隐形”策划完成一切。而另一种则简单而空洞,只重视概念化,把作品变成了展示个人理念的手段,与艺术生态脱节。
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前者的无知还是后者的强权,都忽略了艺术媒介文化内涵及艺术家的创作经验,从而失去了真实感动观众的价值。在这样的一代代画廊经纪、文本中心主义以及以“假”大空理论指导下的策划行为下,我们不得不反思:“真正”的学术意义何在?
笔者认为,“学术”并非只是点缀或者遮羞布,而是一个深刻理解角色定位且既不能越位也不能不作为的地带。在这个地带里,每一次精心安排每一件作品,每一次对话每一个参观者,都是一次挑战,是一次探索,是一次对于如何将艺术传递给世界再次思考的大舞台上表演。在这里,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轻易地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术”策划人。这是一项艰巨而又卓越的事业,不适合所有人才,只适合少数杰出的天才们去承担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