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艺术的灵魂如何孕育于书香之外
在我去年两次参观“上海书展”的时候,人潮汹涌,这让我想起了我们当代艺术家如何孕育于书香之外的故事。这些艺术家们最初是从简单的手绘技法入行的,他们不仅要掌握出色的视觉表达能力,还要关心社会、心理、哲学、科学等相关知识技能,以便将这些融汇到他们的作品中。
然而,有些不太注重文化阅读的当代艺术家们,却突然强调起了所谓艺术的“观念”性。不知其有何价值“观念”,来源又从何谈起?这让我感到有些诧异。
古代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皇帝、大臣们把玩瓷器与绘画并无太大区别,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一些涉及思想表达或境界传达的人类精神活动被忽略了。后来,当现代化进程推动着中国文化向前发展时,我们开始意识到需要更多地探索和表达人类内心世界。
西方“观念”艺术引进中国之后,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的思维世界,或许我们习惯于没有能力发明新词而只能借用别人的词?要求太高吗?
对于那些跨领域研究的问题,我认为这是对作为主体存在的重要探索。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回忆一下过去,从简朴手工艺品到复杂多样的现代艺术形式,人们不断追求新的技术、新材料、新工具和新思维。这一切都首先以“艺术”为主体,而非其他领域或行业。
贬低手艺也无法抬高观念
由于受西方当代艺术影响,中国许多artist似乎越来越喜欢用“观念”这个词来形容自己的作品。我们看到近年来的各种展览,无论是水墨、“油画”、“装置”还是摄影,都有各自不同的风格和主题。但是,“手艺”的概念却常常被误解或者轻视,这让我感到有些困惑,因为它曾经指的是有一定技术专长劳动者的工作,并且在唐朝就已经存在了。
其实,在工业、科技文明进步的情况下,“手艺”的含义早已不能完全代表今天的视觉形态。“形式”,这个词,它拓展了视觉语言在现实世界中的意义,并发展了一种新的历史进程。如果有人使用旧有的术语来描述当代事物,那么这种做法可能显得不恰当或者抬高自己。
没有文化怎么谈论“观念”
关于西方出身孩子在中国得到过度领养的事实,让我想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一些未必懂得深入了解西方美学背景和理论基础的人却能够成为评论者,同时,又有那么多人试图解释他们创作出的所谓“观念”作品呢?
其实,“觀點藝術只是西方藝術發展歷程的一个階段。在1917年杜尚的一個名為《泉》的作品,就顯示出了最早「觀點」藝術的誕生。而對於「觀點」藝術是否真的存在,這裡面充滿著複雜的情感與意義。我認為這個問題不是單純的事情,它涉及到我們對現實世界理解的一種方式,以及我們如何通過視覺語言來傳達這種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