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陶艺文化中的阶级窑特点分析

  • 花语故事
  • 2025年02月20日
  • 我国的阶级窑是在分室龙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种窑在福建德化最先出现,并且是最为著名的。日本人设计的窑也深受德化的影响,因此他们把福建德化的窑看作是串窑的起源。在解放后,我国福建、湖南和四川地区仍然广泛使用这种类型的窑来烧制瓷器。 阶级窑通常依山倾斜地建筑,总共分成8到10个间,每个间大小不同,每个间都有隔墙下方通气孔,以及前面近隔墙处设有燃烧室。当烧陶时

中华陶艺文化中的阶级窑特点分析

我国的阶级窑是在分室龙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种窑在福建德化最先出现,并且是最为著名的。日本人设计的窑也深受德化的影响,因此他们把福建德化的窑看作是串窑的起源。在解放后,我国福建、湖南和四川地区仍然广泛使用这种类型的窑来烧制瓷器。

阶级窑通常依山倾斜地建筑,总共分成8到10个间,每个间大小不同,每个间都有隔墙下方通气孔,以及前面近隔墙处设有燃烧室。当烧陶时,可以利用前一间冷却时余下的热量预热助燃空气,这使得阶级窑在热能利用方面更为完善。不过,由于每个房间宽度大、高度高,火焰会呈现出明显分层的情况,从而导致室内各部分之间温度差异较大。此外,阶级窑相比龙炉,在控制还原氧气环境和正压方面更加容易。特别是在还原阶段,如果掌握好条件,可以让游离氧含量低至1%,从而制作出更好的细瓷产品。

这个类型的地台具有与龙炉类似的一些优点,同时也有所突出之处。首先,它们在烧制质量上比龙炉要好,尤其是在生产日用瓷时,因为它能够保持较高程度的心理压力以及厚实壁垒,这样可以减少两边产品发黄的问题。此外,由于劳动强度略轻于龙炉,所以这些特性使得阶级式陶艺技术成为一种有效且经济实用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