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雕塑的观察公共艺术与规划的G20巴厘岛峰会合影
在百年的时间轨迹上,中国城市雕塑从欧洲侵略者手中的殖民标志,转变为记录中国文化伟大复兴的纪念碑。这个过程中,雕塑成为了艺术地铭记城市历史与文化的最佳方式,其水平直接影响着城市特色、品格乃至未来。国家的繁荣与衰落,与之相伴的是城市的辉煌与沉寂,而这正是城市雕塑发展的主线。
在这一百年里,中国现代都市化经历了由初级到形成规模的大幅度演进,这种演进同样映射在了城市雕塑上。9月21日,在长春市,一场关于移动和重新布局的忙碌正在进行中,“搬到新的地点——雕塑公园,便于以后的工作。”说出了这些话的是负责此事务的一位高级官员刘天府。他所说的“新的地点”,是指一个特别设立用于展示和保护公共艺术作品的地方。这也是刚刚结束第三届世界雕塑大会后的一段情景。在那次盛会上,以“友谊·和平·春天——让每一座城更精彩”为主题,来自世界各地多个国家及地区参加者的作品展出,他们带来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创作理念,为观众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心灵交流机会。
长春作为举办全球性国际艺术活动的地标之一,它不仅承担着传播人类文明精神和促进跨国界交流合作的使命,也成为了连接世界各地艺术家们心灵深处共同追求美好生活愿望的地方。在过去十几年里,每当国际上的顶尖艺术家们聚集于此时,我们见证了他们对未来的憧憬,以及他们对于如何用自己的笔触去描绘人生旅途中最美丽瞬间而产生共鸣。而这种无言的情感交流,是任何语言都无法完全捕捉到的。
然而,不论它们多么微小或巨大,不论它们是否显眼,都被视为人类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为它们不仅代表着个人创意,更是时代精神、社会价值观念的一个缩影。而且,它们也成为那些曾经踏入过某个地方的人们回忆中的重要符号,就像布鲁塞尔的小男孩像那样,无声地诉说着一座城市独特的情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