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基础美术教育探索中国工艺美术品的魅力
自从1983年,我开始了对基础美术教育的研究,直到2007年前后,这一领域经历了一段蓬勃发展的时期。其中,1995至2003年间,我与其他研究者共同出版了大量关于儿童美术教学和教育研究的著作。
在这期间,我与许多同行一起致力于儿童美术教学研究,我们的成长资历相似,大多数人毕业于各地师范专科学校美术科,然后成为小学老师或担任“国教”辅导团美术科辅导员。我们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儿童美术教学领域,如艺术家出版社出版的一系列书籍,其中包括刘振源《儿童画教材教法》、《通过美术的幼儿教育》,以及潘元石《怎样指导儿童画》等。
我们还翻译了许多欧美、日本著名学者的作品,如艾斯纳、凯洛格、稻尾博子、多田信作等人的作品,并将它们引进中国。这不仅丰富了国内孩子们对外界艺术知识的了解,也促进了我国儿童美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提出了新的目标和方法,比如刘振源先生提出的四个目标:培养人格、开发脑力、增强生活力,为艺术而教育。此外,郑明进先生早已深入分析幼儿画,并提出如何培养孩子对艺术的情感,以及如何去赞赏他们的手工艺品。
夏勋先生则主张要鼓励孩子们自由表达,而不是简单灌输固定的画理和技巧。他认为,要让孩子们从绘画中体验创造力的过程,让他们能够探索不同的造形手法,从而提升他们的情感表达能力。
这些理论虽然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但依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在近期的一次考察研讨活动中,我有幸与一些国内外知名教授及教师交流,他们分享了自己在视觉艺术教育领域所取得的成果。我也参与了一些研讨会,与同行就当前面临的问题进行热烈讨论,这些经验让我更加明白,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库,对接国际先进理念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