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军紫砂路上的艺术探索者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葛军,同时也是中国陶瓷文化研究所紫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他的一生似乎与紫砂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小热爱绘画的他,未曾预料到,自己会深深沉迷于紫砂艺术的世界。
葛军出生于60年代,父母希望他成为一名军人,但葛军却对绘画情有独钟。高考时,他选择了江西景德镇陶瓷学院(现为景德镇陶瓷大学),虽然所学专业是陶瓷艺术而非绘画,但葛军很快就被陶瓷艺术的魅力所吸引,尤其是当他第一次接触到紫砂时,便无法自拔地爱上了它。
然而,紫砂艺术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葛军坦言,在从事紫砂艺术的初期,他既缺乏工艺基础,也缺乏专业支撑,一切都得从零开始。但幸运的是,他身边有一群良师益友,给予了他无私的帮助和指导。
经过七八年的摸索和学习,葛军凭借自己的勤奋和悟性,在紫砂艺术领域逐渐崭露头角。他独创的“色饰法”装饰技法,使紫砂艺术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的突破。1998年,他制作的《百虎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紫砂壶,并被载入上海吉尼斯记录。五年后,他再次打破自己的记录,为连云港市政府制作的《腾欢今日花果山》再次成为世界最大紫砂壶,并被载入吉尼斯纪录。
葛军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他勤奋学习和不断探索的结果。1997年,他积累了20万元的财富,面临着两个重要的选择:要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办个人紫砂作品展览,要么在江苏宜兴买一座龙窑。经过深思熟虑,葛军选择了前者。他认为,通过办展览可以认清自己、了解自己,结交更多的朋友和学习渠道。事实证明,他的选择是正确的,这次展览成为了他人生的重要转折。
葛军的作品以基于传统、力求创新为创作理念,他注重作品的传统性、民族性、时代性和个性。他的作品《》《金钱豹》《竹林七贤》等无不体现了这些特点。他认为,思想是作品的灵魂,创作者应该赋予它内涵和思想。他的创作不拘泥于传统,装饰和造型上都有自己的探索和独特的个人风格。
除了在艺术创作上的不断探索和创新外,葛军还积极投身于紫砂艺术的传承和推广工作。他在多所大学担任研究生导师,并在30多所高校举办讲座,宣传紫砂传统工艺和文化。同时,他还带了七八十个徒弟,为传承紫砂艺术做出了巨大贡献。
对于未来,葛军依然保持着对紫砂艺术的热爱和追求。他说:“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我只有一个目标,把自己的名字扔在紫砂里,延续我们东方的时代美。”他的目标远未实现,他的紫砂艺术事业依然在路上。
展开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