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与模数中国最具使命感的抽象艺术家谭平的前行之路

  • 花语资讯
  • 2024年12月14日
  • 艺术家谭平 198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又曾在八十年代末期留学德国的谭平,身上有着多种标签:一位集版画家、抽象艺术家、实验艺术家于一体的复合型艺术家;一位艺术教育设计体系改革的实践者;同时,也是一位拥有多重身份的文化管理者。作为教育实践者和管理者,他同老一辈的艺术工作者一样,带着推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使命感,做出了多样的思考与不同的尝试;而作为艺术家,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和自身身份的转变

观念与模数中国最具使命感的抽象艺术家谭平的前行之路


艺术家谭平

198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又曾在八十年代末期留学德国的谭平,身上有着多种标签:一位集版画家、抽象艺术家、实验艺术家于一体的复合型艺术家;一位艺术教育设计体系改革的实践者;同时,也是一位拥有多重身份的文化管理者。作为教育实践者和管理者,他同老一辈的艺术工作者一样,带着推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使命感,做出了多样的思考与不同的尝试;而作为艺术家,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和自身身份的转变,也在时刻影响谭平的艺术创作,使其对艺术的思考不再只基于对艺术本身的理解,而且更多地带有对中国艺术发展的宏观认识和考量。


《无题Untitled》 谭平 78x118cm 2005年 套色木刻

中国画家认识抽象艺术和进行抽象艺术的实验,是在1980年放之后。抽象艺术在西方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新的绘画类型,相比起从传统中发展起来的具象绘画,抽象艺术拓宽了艺术家表达的自由空间,抽象绘画也极大地展现了艺术形式语言的自足与自律。尽管每一位画家所形成的抽象风格各有不同,但在艺术形式语言与自我精神表达之间都形成了直接的关联。西方的抽象艺术对于中国画家来说,是一种历史的经验,而如何在中国社会发展和文化现实的语境中形成今天的创造,则是一个巨大的难题,中国画家必须找到从事抽象绘画的出发点,才能做到不是一般地继承历史传统和回应西方。在选择运用抽象形式表现自己的感受时,谭平很清楚自己所处的文化位置。他不愿意做西方抽象艺术的继承者,而力图基于今天中国的文化处境,创造出抽象艺术的时代特点和中国特色,在某种程度上,他的绘画可以称为“后抽象绘画”。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范迪安

而从2012年中国美术馆的“1划”展览到2016年苏黎世海姆豪斯美术馆的“山外有山”,再到香港狮语画廊以及北京元典美术馆的展览,每次谭平的展览都会根据不同的空间呈现新的表达方式和作品,那么在这次艺术家谭平的最新展览上,我们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无题Untitled》 谭平 50x80cm 2008年 布面丙烯

本次展览的策展人崔灿灿在为本次展览所写的评论文章中曾引用了这样的一段话:

“观念艺术是作为一个想法而存在的。作品的外观较之作品的想法是次要的,这样保证了想法的首要性。系统(system)就是艺术作品。作品的外观是对系统的验证,缺少对系统的理解,是无法理解它的视觉外观的。‘是什么’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它看起来如何。”

——索尔·勒维特

因此在本次谭平的展览中,作品中的“观念”成为本次谭平的重要展示对象。


《无题Untitled》 谭平 78.5x120cm 2012年 套色木刻

谭平曾经尝试用不同的媒介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但是更重要的是他始终在创造中联系哲学的、历史的、现实的思考,使自己的思维空间更加宽阔。艺术的目的是为了舒畅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在谭平的艺术里有一种自由的表达,就如一种精神漫游之后留下的痕迹。(范迪安)

谭平1993:两个模数的开始

“模数”在谭平的作品中重复出现,它形成了谭平创作的基本语法。对于谭平来说,他的“模数”形成了一个系统。

这个系统从1993年开始,呈现了谭平创作中流动性变化的特点:一种流动的方式,一种持续的运动或是实验,像是河流中的前后波浪,行动和行动之间的持续的变革。(策展人崔灿灿)

1993年,谭平创作了第一件空间互动的作品《时间》,他从平面走出,媒介的转化和呈现方式的改变,对于艺术的无限开放,成为激励他创作的雄心。


《平衡balance》 谭平 40x70cm 1993年 布面油画

同年,谭平创作了一件作品《平衡》,它是最早“模数”的开始。他寻求历史感和平面的无限变量,建立多种模数的语法。画面中两个平均等分的红白色块,理性而又简洁。在其之上,几个不规则的有色块面,直觉化的分布。这一年,他参加了柏林世界文化宫举办的“中国前卫艺术展”。彼时,中国当代艺术第一次大规模的和世界交汇。1994年,谭平回到北京,他成为教育者,创立中央美院的设计专业;为此他停滞过艺术创作,过多的行政工作,使他缺乏专注的时间,曲曲折折。他试图建立一种平衡,来解决艺术和行政工作的二分法。他设定模数和尺度,使每一部分都可以理性的通用和衔接。在这个意义上,生活是观念的,生活也是模数的。


《60x60》 2010年

“模数”在谭平的作品中反复出现,它形成了创作的基本语法。他为许多作品都设计了一个模数,使用哪个模数的规则,是事先想好的,而形式只是执行的手段。为了将观念变成可见的形式,谭平设计了第二套关于空间的模数系统。《60×60》的展出方式,取决于和墙面、左右作品的关系。《彳亍》中几百张素描,放置在高低不同的底台上展示。它们之间的距离、比例和分布,给出不同的节奏和停顿。像是节拍器在时间中的运用,于是模数指向时间。


《60x60》 谭平 尺寸可变 2010年 黑白木刻

“模数”自身会发展作品,会产生变量。这个变量有时是几种,有时几百种,有时接近于无限。没有一个圆是一样的,没有一刻的痕迹是重复。


谭平《彳亍》系列作品中的素描 79x109cm 2014年 素描 木炭条

《+40m》源于对空间进行占据的想法,谭平用6个小时在木板上划出一根40米的线,印成版画,在美术馆的圆形空间中环绕一周。模数又衍生模数,《+40m》的负形偶然得出作品《-40m》,模数同样用于空间的改变,最终得出两个正负空间,于是模数指向空间。


《+40m》 谭平 20x4000cm 2012年 木刻


《+40m》局部

没有模数是纯粹的模数。一旦模数被运用,模数就具有意识形态、现实感和个人性。观念和模数是不一样的,前者暗示了一个艺术家的持续的方向,后者只是其实现的一部分,模数执行观念。当展览前厅中的9个视频,放置在一起的时候,它变成了一个系统性的观念。这个观念指向艺术家对艺术的价值、作用和精神性象征的理解。


理性的点(草图)谭平

对抽象的不懈探索之路

一路走来,在谭平的抽象探索之路中,作品的形象越来越综合,结构性的框架中,线、面,到最后其所处的空间,形成了谭平抽象作品独特的面貌和进化途径。


无题 200cm×300cm 布面丙烯 2016 (非本次展览作品)


无题 200cmx300cm 布面丙烯 2016 (非本次展览作品)

我的这种想法与我的艺术成长道路有关。开始学画时,大家学习的是如何将看到的人、事、物表现出来,后来逐渐找到自己的表达方式,形成自我风格,这时候往往更关注自己。而当这个过程逐渐完成的时候,就会反过来关注到你在这个环境中所存在的价值。每创作一个作品,我都会思考当它放在展示环境里时与外界的关系,我认为艺术最大的价值是在这种关系中产生的,与外界的联系、与人的关系是最重要的,而非作品本身。我在德国留学时就开始做与空间相关的创作尝试,当我回国后接触了设计,这种观念越来越强。因为一个设计师在设计时的思考是度的,作品更多考虑的是别人的需求。因而,我会思考作品与人会产生怎样的联系,这与当代艺术的观念也有关系。当举办一个展览的时候,艺术家要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观众也不是简单地欣赏而更多地去思考,这才是当代艺术最重要的东西,也是我后来创作的核心。我们原来展览的观念是灌输式的,现在则是开放的、互动的,观众的主动性更强。

——谭


无题 160cm×200cm 布面丙烯 2016 (非本次展览作品)


无题 200x300cm 布面丙烯 2017 (非本次展览作品)

我的作品是从一个圆的基本图形逐渐过渡与微观的细胞相融合,在宏观与微观之间寻找确切的位置。图像的形式从大的充满空间的圆,渐渐分解成为游动的点,不断游离于这种时间与空间的不确定的平衡中,通过色彩的一次次覆盖,将表层的图像逐渐隐到后面,最终消失于涌动之中,在平面艳丽的色彩后面,有另一个深度与层次,有着暗示与隐喻,意义与象征。

——谭平


历史 300cm×400cm 布面丙烯 今格艺术中心 2015 (非本次展览作品)


无题(油画)200×160厘米2016年(非本次展览作品)

注:图片感谢站台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