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玛悧与范切斯科马纳克达共同担任2018第十一届台北双年展策展人
吴玛悧(左)、范切斯科·马纳克达(右)合影。图/台北市立美术馆提供。
台北市立美术馆(北美馆)经历充分的内外部研究谘询评估以及二阶段推荐过程,宣布由吴玛悧与范切斯科·马纳克达(Francesco Manacorda)共同担任第十一届2018台北双年展策展人,展览预计聚焦人与自然两者间生态结构的双向连结。吴玛悧长期投身社区参与的艺术实践,马纳克达具有丰富的共创(co-creative)计画及过程导向(process-based)之策展经验,两人将透过台北双年展的平台开启实验性的跨域共作,尝试建构长效、社区取向、从在地出发、由下而上的对话能量。第十一届台北双年展预计由2018年11月17日展览至2019年3月10日。
台北双年展自1996年起,迄今迈入第十一届,展开阶段新页。近年经历叁届单一策展人的策划形式之后,本届重启复数策展结构,期望为立基的策展人与受邀之客座策展人开启协力合作的新形态策划模式。馆方检视台北、泛亚以及全球双年展发展轨迹,与委员共同讨论展览议题与策略方向,决定从切身处重新关注我们生存的方式,拟定“维生系统”为命题意识,透过台北双年展的论述平台,建立起不同专业领域协力创作的“团队1+1”模式,并藉由跨域团队协作和展览实践过程,创生新颖的艺术生产模式,多元的艺术共作让美术馆成为媒合平台、知识建构与生产的基地。馆方于外部谘询会议后,旋即邀请长期耕耘环境实践的高雄师范大学跨领域艺术研究所艺术家吴玛悧担纲本届策展人,共同探讨回归“生活关注以及维生”的议题和相关策展人,并一致认同由义大利籍现任V-A-C基金会艺术总监范切斯科·马纳克达出任共同策展人,协力策划实践、回应命题。
台北市立美术馆馆长林平表示:“2016年台北双年针对谱系学与历史的特殊讨论,为下一届双年展提供了可以面对未来的基础,关注与你我切身相关的环境与生存议题。2018台北双年展将重新观照人类的角色,询问艺术之可为,进而将焦点推展至脆弱世界生存韧性(resilience)议题、策略机制与科技手段,探询并提问人类自身在当代可能的存在方式。就如同策展人吴玛悧过去曾执行过的《树梅坑溪计画》,正是以我们的土地为样本,将人文艺术作为与自然环境交涉的媒介与反省机制,体现人文与自然相依、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共存的显例。同时,本届双年展另行借重策展人马纳克达的国际连结与理论实践经验,我们非常期待看见本届台北双年展成为在地取向与跨文化合作策展的另类先驱。”
两位策展人在策展议题与学术探讨主题高度契合的基础上,共同提出“生态体系相依性”(eco-systemic interdependency)的概念作为本届命题。人类文明始终无法置身于自然之外;生态的脆弱本质与人类行为的影响使自然环境生态持续遭到破坏,这是当今所有生物生存迫切需正视的议题。文明急速发展,人文环境与自然世界频繁且密切的交互作用模煳了两者之间的定义与分野:人类与自然之间的认知疆界正在转变,其间的模煳地带让“自然”一词亟需重新定义,而与自然相关的概念也反覆被以不同以往的观点检视、解读。2018台北双年展所聚焦探讨的“生态系统”(ecosystem)不止于自然和生物环境,而将扩大至人文生态、经济生态与社会生态的开放讨论。
马纳克达表示:“吴玛悧长期以来的艺术实践与议题关注,是让本届台北双年展与众不同的关键。”吴玛悧以艺术为媒介参与环境议题,从的土地出发,执行了多个具高度环境意识的代表性创作计画。马纳克达则有丰富的双年展经验,以及长期关注过程取向的艺术计画;他在2009年曾策划着眼人与自然互动关係之大型展览《激进的自然-1969至2009回应地球变迁的艺术和建筑》(Radical Nature – Art and Architecture for a Changing Planet 1969-2009),为本届双年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基础。艺术与自然的深度对话,将为“生态体系相依性”的命题构筑起可广可深的多元科际语境。策展人吴玛悧表示:“我们应关注生活的本身,回来共同面对生活的议题,纳入不同领域的专家共同合作,透过跨越学科的计画,期望这次的展览可以成为一座实验室。”本届双年展将建构一个由下而上的知识平台,透过跨学科的创意计画和前瞻视野,开展人文与自然另一篇章的对话。
策展人吴玛悧
德国杜塞道夫艺术学院毕业,目前任教于国立高雄师范大学跨领域艺术研究所。吴玛悧的研究及创作延续前卫传统,关注艺术在公领域中的积极介入。1990年代,作品从女性主义角度进行社会批判,2000年始,她展开以社群为本的新形态公共艺术策划,在2000至2004期间与台北市妇女新知协会玩布工作坊合作《从你的皮肤甦醒》计画,以翻转传统女红概念,透过布与织缝探讨女性的生命历程;2005至2007年间在嘉义县策划《北回归线环境艺术行动》,让偏远居民的文化参与权受到关注;2006年《人在江湖-淡水河溯河行动》、2012《还我河山-基隆河上基隆河下》则与社区大学合作,让河川及环境的真实处境受到更多的讨论;2010至2012与竹围工作室共同合作的《树梅坑溪环境艺术行动》,透过一条被忽略的小溪,重新探问生态城市以及都市发展的问题,于2013年以此作品获得第十一届台新艺术奖。吴玛悧于2016年获得国家文艺奖,近年持续关注生态环境议题,并以艺术做为人文与自然的中介,展现艺术型态的多样可能与艺术家的丰沛能量。
策展人范切斯科·马纳克达(Francesco Manacorda)
1974年生于义大利杜林,范切斯科·马纳克达毕业于义大利杜林大学教育科学学系、伦敦皇家艺术学院当代策展硕士。活跃于艺术评论平台,评论文章常见于国际重要艺术媒体,艺术理论撰述丰富,曾替多位艺术家作品集撰写评论专文。2007至2009年期间担任英国伦敦巴比肯艺术中心(Barbican Art Gallery)策展人,并在巴比肯艺术中心策划《火星美术馆陆生艺术展》(Martian Museum of Terrestrial Art)、《激进的自然-1969至2009回应地球变迁的艺术和建筑》(Radical Nature – Art and Architecture for a Changing Planet 1969-2009)等大型展览。曾于2007年第五十二届威尼斯艺术双年展担任斯洛维尼亚国家馆策展人、2009年第五十叁届威尼斯双年展担任纽西兰国家馆策展人、2013年担任第五十五届威尼斯双年展评审团委员。马纳克达也曾任独立策展人,策划《次—当代艺术中的印度次》(Subcontinent – The Indian Subcontinent in Contemporary Art:桑德烈多·利利杜林基金会,义大利,2006)等展览)。于2010年至2012期间担任义大利杜林国际当代艺术博览会(Artissima)总监,2012至2017年期间担任利物浦泰特美术馆(Tate Liverpool) 艺术总监。马纳克达任职利物浦泰特美术馆期间曾策划《蒙德里安与他的工作室》(Mondrian and His Studios)、《格林·利贡:遭遇与碰撞》(Glenn Ligon: Encounter and Collisions)、《想像的美术馆》(An Imagined Museum)、《李奥诺拉·卡灵顿:逾矩》(Leonora Carrington: Transgressing Discipline)、《凯西·威尔克斯》(Cathy Wilkes)等展览,并于2016年共同策划利物浦双年展(Liverpool Biennial)。曾于2006至2011年期间于伦敦皇家艺术学院(Royal College of Art)当代艺术策展学系(Curating Contemporary Art Department)担任客座讲师,目前担任V-A-C基金会艺术总监(V-A-C Foundation)、并于利物浦LJMU艺术设计学院(LJMU School of Art and Design)担任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