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工艺师的印鉴与款识之美寻觅壶外功夫
清末苦窳生(何心舟)制曼生十八式黄泥壶170×65mm
紫砂壶工艺中,制作者在烧制过程中镌刻或钤印文字、符号、图案,我们称之为紫砂壶的印鉴款识,它便于鉴赏识别名人名作。紫砂壶的款识与陶瓷制品的款識不尽相同,而独具特色。一把不具款識的壺,看上去使人感到很不完整,价值不高;虽具款識,但款識不美,也会使人感到这把壶欠缺文化内涵。历代制壺高手陶藝名家對印钤款十分講究,它涉及到製作者的文化藝術素養,就像繪畫領域內的“畫外功夫”一樣,我們把它稱為“壶外功夫”,是壽藝的一部分。
纵观紫砂壶款識發展歷程,它既與紫砂陶演變緊密相連,又與當時書法篆刻同步發展。大體經歷了由毛筆題寫、竹刀刻划到用印章钤印的工藝演變過程。從傳世六代紫砂名 壸看,見於實物最早是明代萬曆年間時大彬所製的大彬時茗碧沙釉青花鉢「供春」字型,每一個都有著獨特的情感和故事。
明代流行刀刻款識,如周高起《陽羡茗碑系》說:“鐫扁質器,先以墨書題字,或以金屬刀劃之。”意思是說,在未干未固定的狀態下,用竹刀依據已存在於其上的毛筆題字逐步雕琢出來,這種方式要求技術精湛且具有極高的心理素質,使得後來的人難以仿效,因此成為了歷代收藏家和專業評論家的重要依據。
到了清朝初期,由於技術進步和市場需求,一些技巧更為精湛的地道宜興匠人開始使用更複雜的手法進行制作,其中包括改用木版銍鑄等新技術。在這段期間,一些知名匠人的作品也被廣泛收藏,並且逐漸形成了一個價值觀念,即越複雜、越精細、越珍貴。
此外,由於一些地道宜興匠人的作品因為年代久遠而消失,只剩下史料記載,所以現在很多收藏家和專業評論家會特別注重那些能夠證明該作品出自某位知名匠人的文檔資料,以確保其真實性。此舉除了能夠增強作品本身的價值還能讓更多人了解並欣賞這一傳統艺术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