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雕塑百科漫话竹刻艺术

  • 花语资讯
  • 2025年02月12日
  • 的传承与发展 一、竹刻艺术的源起与早期发展 在中国悠久的文化历史中,竹刻艺术有着悠远的记忆。考古发掘揭示了古代文人对自然情感的深沉表达。在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一件彩漆竹勺上,我们可以看到浮雕和透雕技法巧妙地描绘龙纹和编辫纹。这是高超工艺与精湛技巧相结合的产物。 二、唐代至宋代之交 唐代,竹刻技艺已达到极致,神鬼不逮。宋代时期,有名士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记录了一个故事

人物雕塑百科漫话竹刻艺术

的传承与发展

一、竹刻艺术的源起与早期发展

在中国悠久的文化历史中,竹刻艺术有着悠远的记忆。考古发掘揭示了古代文人对自然情感的深沉表达。在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一件彩漆竹勺上,我们可以看到浮雕和透雕技法巧妙地描绘龙纹和编辫纹。这是高超工艺与精湛技巧相结合的产物。

二、唐代至宋代之交

唐代,竹刻技艺已达到极致,神鬼不逮。宋代时期,有名士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记录了一个故事:唐德州刺史王倚家有一枝笔管,上面刻有《从军行》的诗句,每个字都精确无误,仿佛粉笔描绘,让人难以察觉。这件作品据说是用鼠牙雕成,并且现藏于日本正仓院,是我们所知最早文字记载的大型竹刻艺术品之一。

三、宋至明间

南宋绍兴年间,有一位名叫詹成的人因其卓越的手法而被后世纪念,他创作了一件鸟笼,这种鸟笼四面都是花板,其中包括宫室、人物、山水、花木和禽鸟等内容,以其细腻程度达到了极致,而结构又灵活可动。詹成被认为是第一位具有文字记载的人物,但遗憾的是他的作品没有流传下来。

四、中叶到晚明

朱松邻(朱子鸣)是明朝练水派竹刻之始祖,其作品如今已经很少留存,只有一只南京博物院收藏的真迹笔筒为证。该笔筒以高浮雕技术表现老松两株及双鹤,被誉为“玉人云髻堆鸦处”,斜插朱松邻一枝。而另一位著名人物小松(朱清父),他不仅擅长书法,还善于画气韵,与当时其他画家的友谊甚厚。他尤其擅长仿效吴道子的风格,在保存完好的作品中,其手法独特,不同于其他人的风格。

五、中叶到晚清

小松的小儿子稚征(三松)继承了家族宝贵的手艺,他不是像父亲那般孤傲,而是一介隐逸文人,以平和的心态来处理一切事务。他善于画远山澹石,以及丛树枯木,更以驴作为主题进行创作。此外,他还特别擅长将自然界中的螃蟹、蟾蜍等生动形象呈现在刀锷之间,使得他的作品充满生机与活力。

六、三方合璧——嘉定派与金陵派

嘉定派代表者多由朱氏家族成员构成,他们注重立视体雕刻层次,用浮雕或毛铸技法表现场景,使得每一部分都显得分量十足,如仙翁对弈辨毫发,或美女徒倚何娉婷等。此外,他们还会用通景体,将器物内嵌入圆形空间,使整个场景展开徐徐,如石壁岣岩入烟雾,或涧水松风似可听之类。

七、高峰之作——濮仲谦及其金陵派

濮仲谦则以浅镂技艺著称,他不但能使扇骨成为绝美之物,而且能够通过简单几刀轻易完成,从而使得他的工作简洁大方,又显露出一种天然本色。他所代表的金陵派,则更加注重浅镂兼略施刀凿,用最少的手段取得最佳效果,是一种高超技术与意境相结合的最高境界。

八、小结:

总结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看出,从古至今,中国人的爱好对于自然以及他们对手工艺品追求卓越的心态,一直都是推动这门艺术不断进步和创新的事实力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每个时代的人们都将自己的思想感情投射到这项工艺上,因此每个时代也都会有各自独特的地标性作品出现,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一门繁复而又迷人的艺术形式——竹刻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