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中全手工和半手工紫砂制作工艺流程的误区详解
我注意到,近期在与壶友的交流中,大家对紫砂茶壶是否采用全手工或半手工制作方式表现出较大的关注。这种关注似乎是普遍存在于社会各界,但我认为这是一个误区。我作为紫砂业内人士,将尽力解释一下,以期能够让大家有更深入的了解。
目前市场上,对于手工艺品的要求非常高,不仅要追求精确度,还需要机械化生产来保证这一点。例如,口盖和把的配合要求几乎无缝合,而对于泥料配制也存在极端化的观点,即要求完全没有杂质,这在现实中难以实现。这可能是由于紫砂行业理论研究滞后,以及部分商家故意夸大其词,使得人们对紫砂审美观念产生了扭曲。
过去,一些艺人通过成百上千次的手动复制来培养自己的熟练程度,这种自然形成的技能现在已经不再可能。但一些老艺人虽然不会使用模具,却能比现代艺人快多做出传统类型的茶壶。然而,他们所做出的作品精细程度也无法达到今天的人们期望中的那样,因为当时还没有“线切割”工具。
现在很多壶友玩弄茶壶,其方式值得商榷。在我的看法里,无论如何制作,都重要的是最终产品给人的感觉。如果作品能够与玩家的情感产生共鸣,那么用何种方法并不重要。
我们网站上的许多茶壶标记为“手工”,但并未明确是否为全手工制作,有些人误以为我们是在打马虎眼。这是一种误解,我们这样标记也是为了负责地向消费者展示当前意义上的“手工”。
一个作者选择哪种方法制作茶壶,最关键的是成形特性,有些必须依赖模具,而有些则可以不用。而模具只是整个过程的一部分,并非决定一切。
至于所谓半手工,我认为这个说法有些牵强。现在流行的两爿合拢方法,就是被称作半手工,但历史上就有类似的做法,如曼生壶中的合欢壶,大彬虚扁等,只不过当时它们被称作盔头或者虚陀,而不是模具。
再谈泥料,天然矿石中当然会有一定的杂质,有些人坚持认为不能有任何杂质,而另一些则认为这正是自然矿物的一部分内容,接受而且欣赏。而另一种观点则主张追求完美无缺,这也有其道理,只是在乎我们的接受度不同罢了。
最后,我想说,即使使用模具,也不要担心它会像印刷品一样进行复制,因为在整个制作过程中,只是一个短暂的小环节。真正代表艺术水平和审美情趣的是局部与整体之间过渡平滑、衔接紧密的地方——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