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看西游记长大后才知道此壶也暗藏僧帽玄机三角电饭煲中隐藏着什么
在莲花的紫瓯中,虚冠映出佛心的深邃。汪寅仙老师曾赞赏一款壶说:“这虽仿时大彬的壶样,但我觉得顾老对该壶的制作更加严谨,从壶身内外的工艺水准可看到顾老在方器制作上过硬的功力和法度。壶身上下线条变化丰富、比例恰当,特别是壶颈肩部用收紧的云肩线,使壶节奏感更加强力。莲花瓣的比例及畅开角度,有一种莲花正在开放的情景。”这是超越前人的精神之作——僧帽壶。
僧帽,本名为僧人头上的帽子,是佛教圣洁之物。“僧帽壶”实则传承了这种文化蕴意,它最早出现于元代,是以瓷器为载体,明清以后,也将其移植到紫砂器中,从而开启了紫砂僧帽壶历史。
紫砂僧帽分三类:第一类是高型流形;第二类是李茂林款式;第三类是时大彬款式。大彬款式口沿延伸五瓣莲花,边缘隐约于花瓣之中,整体造型棱角分明,为世人称绝。
从大彬到李茂林乃至今,这种作品一直难度最高。一手工制需扎实技艺,对泥片干湿度把握要得当,不然易开裂变形;“角”与“面”的对应需精准,以便口盖规整;细节处理干净利落,全面的精确。这不仅考验手工技艺,更考验造型理解和领悟。
但顾景舟仿制大彬款式却达到了炉火纯青境界。
此件“矮僧帽”,轮廓清晰、锋芒内敛,每部分衔接自然贴切、立面挺刮。每个细节都显现出手工趣味和传统艺术精神。在底面落款“生莲居,大彬”,刀力建模遒劲。在把处加钤“景记”印,是老一辈师傅不愿蒙骗无知者的良苦用心,也见证高尚品德和道德。
如今,我们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僧帽,风格有圆六方、高矮鸭嘴流半圆锥形等多变美感展示中华民族璀璨文化,同时折射中国佛教文明匠工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