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作品网上的学术策展人不是所有人都能轻易成为那些把画廊变成思想实验室的天才
他们需要具备强大的专业知识背景和对艺术深入、独到的理解,以及全面的社交能力和组织能力来筹募经费和统筹人事。策展这个活儿不好做,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学术策展人的。
但在中国,这个行业如此泛滥,人们很容易误以为任何人都能成为策展人,就像导演或制片人一样全能。但实际上,专业策展有门槛,策划者应该是艺术最后的标准和底线的坚守者。
绝非谁都可以成为策展人,侯瀚如说,必须首先是研究者和批评家。不过,这还不够。一位优秀的策划者应当具备多方面能力:从经济到法律,从传媒到管理,再到心理与关系,每一项技能都是成功展示所需。此外,他们还需要体力充沛,因为规划一个成功的展览是一项艰巨且繁琐的工作,一切要心中有数。
此外,他们应对美术史有深厚了解,要成为足够好的艺术评论家,对各种流派与潮流了然于心。他们还应该拥有自己的学术主张,让主题提升为社会讨论点,以激发思考。而最重要的是建立完善的人员编制、操作体系及资料库,是确保长期有效运作不可或缺的一环。
然而,在近年出现了一些极端情况,“学术”成了口头禅,但往往只是挂名而已,或许身后有人完成具体工作;或者简单化概念化,把文本中心化至关重要,将作品看作理念实现,而不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只是在“知识景观”内竞争而已。
前者的所谓“学术”,其实就是坐享其成,无需懂得艺术特征或文化内涵,也无需交流或体验,只是为了实现个人理念。而后者的“学术”,则强行让艺术家按设想完成,使作品失去感动价值,只剩下文本中心式说的教诲。
当然,还有一种会提出自己主张,但这些主张却假大空,与历史无缘,与时代脱节,更常常起反作用。在他们眼里,仅仅是一种发现现象、推动潮流并确定话语权的手段,其功能被简化为定义性前言或短文,即使这样也可能忽视空间语境及批判精神,只关注画册出版物,让理解停留在文字上,最终只重前言短文。
因此,我们看到两种极端现象,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术”。真正做好这份工作,就要理解角色定位,不越位也不作为。这份工作不好做,不是任何人都能做出色的学术策划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