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hi艺术中心成为学术策展人就像登天一样不是每个人都能轻易实现
在hi艺术中心,学术策展人的位置如同登天一般,不是每个人都能轻易触及。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名人、老总和官员尝试着当上策展人,这种热闹的台面挤占了专业化、学术化的策展方式,使得美术展览失去了其本应有的学术深度。成为一名优秀的策展人,不仅需要强大的专业知识背景和对艺术深刻理解,还需具备全面的社交能力和组织能力,以筹集资金和协调人事。
然而,在中国,这个称谓“策划”却被泛滥使用。那么,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这样的一位?是不是像导演或制片人那样全面无缺呢?其实不然,真正的策划者应该是艺术世界中最后的守护者。
绝非人人都能担此重任。侯瀚如曾指出,一位优秀的策划必须首先是一位研究者与批评家。这并非简单的事业,只需了解基本情况即可,而是一个涉及经济、法律、传媒、管理心理等众多方面知识的大师级别工作。不仅如此,一位成功的策划还需要体力充沛,因为从与艺术家的沟通到场馆协调,从人员安排到细节处理,每一步都是精心布局中的关键所在。
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还需掌握丰富美术史知识,要能够洞察各类艺术流派与潮流,并以此为基础提出自己的学术主张。而且,他们必须有完整档案资料库,以及完善的人力资源编制等基础设施支持。
然而现实中,我们看到两种极端的情况:一种是挂名而不做实际工作,让后台人才默默完成一切;另一种则把展示变得概念化,将文本作为核心,将作品变成理念实现,而忽视了作品自身价值。在这种情况下,观众只能看似高大上的文字,而作品本身几乎没有存在感。
因此,对于笔者来说,上述现象不过是行业中的一小部分,“学术”并不仅仅只是美展的一个点缀,更不是一个可以随意使用的手段。一名真正合格的策画者的角色定位既不能过于介入,也不能完全旁观,他/她应当成为连接艺术家与观众之间桥梁,同时保持独立性。他/她应当通过他的/她的智慧,为人们呈现那些难以被发现但又值得探索的事情,让人们从这些活动中获得启发而非单纯欣赏表面的装饰品。总之,这份工作并不简单,不是任何一个人都能做好一名真正意义上的学术策画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