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都是孤独的疯子不是每个人都能勇敢到像他们那样跳入学术策展的深渊
近年来,美术圈里越来越多的名人、老总、官员当起了策展人,这种热闹的台面挤对了专业化、学术化的策展方式,稀释了美术展览的学术含量。策划人不仅需要很强的专业知识背景和对艺术深入、独到的理解,而且还需要全面的社交能力、组织能力来筹募经费和统筹人事。可以说,策划这个活儿不好做,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学术策划人的。
但策画人这个舶来词在中国如此泛滥。策画人是什么人?是导演,是制片人,是保姆,是超级奶妈或奶爸……很全能,然而,专业策画是有门槛的,策画人们应该是艺术最后的标准和底线坚守者。
绝非谁都可以成为 策画人的,侯瀚如说, 策画必须首先是研究者和批评家。但其实作为 策画人才,只拥有研究者和批评家的素质是不够用的。一位优秀的人物应具备以下素质:一是一项全面能力。这意味着从经济到法律,从传媒到管理,从心理到关系网等各个方面皆需掌握,因为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决定或影响一个展览是否成功;二是一份充沛体力。这是一个极其困难且繁琐工作,它要求协调大局并精通细节,从与艺术家的沟通与场馆协调,以至于人员安排及作品摆放,每一步步中必需心中有数,所以,没有足够体力与旺盛精力则无法成为一个优秀的人物;三丰富美术史知识。这使得一个人成为了合格评论家,他应当对各种流派及潮流有足够认识与研究;四拥有自己的学术主张。在主题上进行检验,这也是评价人物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位好的人物会把潜在问题通过展示提升为话题,为社会提供思考点以激发思考;五具有保存完整档案建立运营系统习惯与能力,要有一份详尽计划书、一份批评资源库、一套完善的人员编制、一套操作体系、一份基金会资料库、一套赞助商资料库以及场地资料库时间表观众会员名单数据等。
然而,在最近几年的趋势下出现了一些极端类型“学术”型的人们,他们要么身处高位或拥有资源分配的话语权优势,但挂名而不实际参与要么简单粗暴概念化将整个过程看作文本中心化,使得作品变成了只属于理念的事物,与生态脱离,其结果变成一种相互竞争的事情在“知识景观”内进行。
前者的所谓“学术”,他们往往身兼多职,有些甚至出任画廊经纪,他们什么都不懂,也无需过问,只享受其成就更可怕的是,他们根本不去了解各种媒介如油漆装置行为版图等特征也不去理解不同的媒材丰富文化内涵。不主动交流也不去体验这些创造经验,更遑论借此呈现什么样的理念或者主张。
后者的则把整个过程当作自己作品,当需要实现自己的理念时,不顾个别差异强行让艺术按设想方案完成展览,将艺匠变为工具这样的作品常常失去感动价值剩下的只是按照设计中心文本式看图识字式教诲。而那些真正能够提出自己理念但又假大空不能切入时代鲜活生态反而成游戏整个过程常常无效甚至起反作用。在他们眼里,把以往评论积累直接搬进了现在表现为把方式简易定性为定义性的前言或者短文标签加之出版物成了最重要成果,对作品陈设空间语境完全忽略批判精神只有点缀品完全文本化图片册出版物成了重头戏文字阐释停留在册页上只字片语解释文字前言短文成为重头戏。
笔者认为,上述两种情况仅仅是在行业中的现象之一,“学”不是甜点也不是遮羞布,要做好这样工作,就要深刻理解角色定位既不可越位也不可不作为总之,这个工作不好做,不是任何人人能做出色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