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瓷器独特基因 2023海派瓷韵现代陶瓷艺术交流展在沪举办
图片说明:2023“海派瓷韵”现代陶瓷艺术交流展现场。主办方供图
第22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期间,世界“艺术指针”被拨到了“上海时间”,全民在这个金秋时节共享世界文艺精粹,共览中华文化盛景。目前正在苏州河畔举办的2023“海派瓷韵”现代陶瓷艺术交流展以海派艺术所特有的创新性理念与国际化视野而引人注目。
图片说明: 2023“海派瓷韵”现代陶瓷艺术交流展海报。主办方供图
据介绍,海派瓷器艺术,历经两代艺术家的努力,已初步具备独立的文化个性、现代都市的优雅气质与风格新颖的学术“瓷派”,成为上海美术界的新艺种和城市文化的新名片。上海瓷艺家大多具有较高的绘画与审美水准,注重钻研工艺和瓷器艺术语言的特殊性,在研究传统瓷艺的基础上追求突破,用瓷器语言去表述艺术形式与审美意趣的风格与坚守。本次展览集中了18位画家的近百件瓷器作品,展品瓷风迥异各具特色,呈现出海派艺术多样性的文化个性与特征。
图片说明:“2023海派现代陶瓷艺术交流展”座谈会现场。主办方供图
“海派瓷器确实能代表瓷器创作艺术的另一个高峰,因为海派瓷器和其他地方的瓷器不一样,也和景德镇本土艺术家的创作不一样。海派艺术家的瓷器创作将海派美术新的语言、新的理念融入瓷器,将中国画、油画等的表现手法融入瓷器,强调国际化的理念和艺术语言的转换,形成了当代海派陶瓷的特色。”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参展艺术家陈琪谈到海派瓷器的地位时说,“海派瓷器艺术,不会走传统的陶瓷工艺品研发道路,更不会将瓷器艺术变成简单的绘画复制品。海派瓷器艺术,将丰富绘画艺术的语言与样式的创新发展,也将给传统的陶瓷艺术注入活水、送去新风。在自我淬炼的过程中,努力赢得行业地位并做出应有的历史奉献。”他还预测:“海派艺术家加入瓷器创作,今后或将成为一种潮流,对国际交流产生深远影响;海派瓷器与艺术收藏相融合,作为海派艺术的亮点,有望成为未来一大收藏热点。”
图片说明:庞飞 《山居图》。主办方供图
新海派中国画艺术家陈家泠之子、泠窑海派瓷艺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参展艺术家陈亮在瓷盘上表现了他对于石榴与花的理解。陈亮使用了抽象的解构手法,运用了色釉的变化,把石榴与花的形象,解构为异次空间的感觉,回归到点线面的组合。陈亮认为:“景德镇瓷器艺术面临最大的问题在于,流动釉控制得不好,器型上比较单一,创新不够,应在釉料、材质和造型上发挥上海画家的头部功能,使陶瓷艺术更加当代化,让器型变得更好看、更丰富。”
图片说明:沈向然 《水乡印象》。主办方供图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参展艺术家徐庆华长期从事书法创作,进入中国美院后接触了很多绘画同道,于是书法、绘画同时进行,后来又接触了陶艺系老师,开始了陶瓷创作。徐庆华表示,在长时间的探索当中,慢慢地把自己的草书风格融入陶瓷创作,又渐渐锁定了太湖石题材。他根据陶瓷造型进行设计,在陶瓷上用书法构建起太湖石的世界。
图片说明:沈雪江 《寻觅相知》。主办方供图
本次展览策展人胡晓芒表示,透过展品,可以感受到清新的时代气息扑面而来,没有匠气的迂腐。上海画瓷的人数在逐渐增多,所产生的学术价值与影响,已逐渐成为行业内耀眼的地域性瓷语。像上海艺术家这样以塑造“地域文化瓷派”为目标而玩瓷的现象,在国内是不多见的。
图片说明:张恢 《花下春姿》。主办方供图
民革中央画院副院长、民革上海香山画院创始人兼执行院长、本次展览策展人陈明谈及此次画家制瓷时说:“海派艺术家善于用现代陶瓷语言和语境去诉说陶瓷艺术。艺术家们在借用一种工艺与材料进行创作时,既会考虑其工艺与材料的特有效果与美感,还能认识到材料的局限性而扬长避短。”他表示,海派陶瓷不是工艺品,它是现代美术新的表现语言。上海其实早在五六千年前的崧泽文化时期就有了陶瓷,说明上海是有陶瓷基因的。当代上海有不少优秀艺术家去景德镇创作,探索绘画语言如何在陶瓷上进行创新性的表现。大家都清醒地意识到,不能把绘画简单照搬到陶瓷上。大家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要把海派陶瓷打造为上海城市文化新名片。
图片说明:2023“海派瓷韵”现代陶瓷艺术交流展现场。主办方供图
据悉,本次展览由上海市普陀区文化馆和民革上海香山画院共同主办,卡咔度艺术空间承办。展期将持续至11月27日,开放时间为周一至周日9:00-17:30。【文/王一茗 汪瑞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