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人们是如何过元宵节的

  • 送花艺术
  • 2025年01月03日
  • 明宪宗元宵行乐图花市灯如昼,元宵共团圆。 又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这是新年开始的第一个重要传统节日。随着社会的发展,可供人们聚会、庆祝的节日不少,元宵节也不那么令人瞩目,但在古时,这一日堪称狂欢节,甚至比除夕还热闹。古往今来,不仅出现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元宵咏灯诗,而且也留下了无数情趣盎然的元宵吟灯联。 元宵节的起源,要追溯到汉代。相传,汉文帝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戡平诸吕之乱,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

在古代人们是如何过元宵节的

明宪宗元宵行乐图

花市灯如昼,元宵共团圆。

又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这是新年开始的第一个重要传统节日。随着社会的发展,可供人们聚会、庆祝的节日不少,元宵节也不那么令人瞩目,但在古时,这一日堪称狂欢节,甚至比除夕还热闹。古往今来,不仅出现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元宵咏灯诗,而且也留下了无数情趣盎然的元宵吟灯联。

元宵节的起源,要追溯到汉代。相传,汉文帝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戡平诸吕之乱,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在道教文化中,这一日是上元天官的生日,传说此会下到人间,校定人之罪福,所以又名“天官赐福”。汉武帝也会于这一日,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古人常把夜称为“宵”,正月又称元月,故而称“元宵”,司马迁在《太初历》中将元宵节定为民间节日之一。

源于汉,兴于隋。到了隋朝,元宵节已经成为了重大节日。在《隋书·音乐志》中有这样的记载: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

到了唐代,元宵节盛况空前。武则天时期宰相苏味道在《正月十五夜》中写尽了盛唐元宵的动人气象:“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都城平时都有宵禁,官兵昼夜巡逻,私自夜行者处以重罚。但在元宵节期间,官府会下令特许打开坊门,弛禁三夜,任由人们彻夜狂欢。苏味道时期尚未有烟花,这首诗中的“火树银花”即指灿烂绚丽的灯光,风流倜傥的少年们纷纷游街,带起的尘土随马而去,歌姬舞女艳若桃李,行走欢歌。

唐代元宵节期间的花灯规模有多大?《明皇杂录》《岁华纪丽》等书中记载,唐玄宗在东都洛阳“结缯丝为灯楼三十间,高百十尺,垂以珠玉,微风一动,铿然成声,其灯为龙、凤、虎、豹之状”。除了皇帝本人,达官贵人们也纷纷斥以巨资打造各不相同的灯盏,观灯活动让都城“士女无不夜游,车马塞路,有不蹑地浮行数十步者”。唐玄宗“大酩五凤楼下,命三百里县令刺史率其声乐来赴阀”,还让这些声乐歌舞队比胜负,进行赏罚。

唐中宗李显还曾带着皇后与宫女微服出行,踏月赏灯,并让“宫女数千人,衣罗绮,曳锦绣,耀珠翠,施香粉”,在灯轮下轻歌曼舞。《明皇杂录》中记载,除了赏灯出游,街上还有山车旱船、寻橦走索、丸剑角抵、斗鸡戏马、拔河(牵钩)等杂技表演。文人则献踏歌词,吟诗作赋,倍添雅兴。

彼时元宵大规模的花灯,也与唐代佛教盛行有关。东汉佛教刚刚传入中国时期,汉明帝就会在元宵节于宫廷、寺院中“燃灯表佛”,民间也倡导挂灯,后有点花灯纪念佛祖的仪式。

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所以也把元宵节称为“灯节”。在宋代出现了专门的灯市,灯市从十五持续到十九,灯品也琳琅满目,如《东京梦华录》里记载元宵节上有“望之蜿蜒如双龙飞走”的龙灯,也有数百人抬着行走、高达数丈的“鳌山灯棚”,上面布置各种灯彩,燃灯万盏,名“鹁鸽旋”。明清时期,元宵节的花灯式样也一直在翻新,在明代绘画《明宪宗宫中行乐图》中就描绘了很多宫灯的样式和其他习俗的场景。

元宵节之所以这么吸引人,还不只是灯会。这一日,深藏闺阁的少女们也可上街游玩,在美好浪漫的氛围中,可以得见鲜衣怒马的英俊少年,可谓是中国的情人节。宋代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中“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的经典佳句“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都是描述了元宵节的夜晚,青年男女暧昧的爱慕氛围。

随着明清市民社会的发展,狂欢喜庆的习俗更盛,明清两代的灯市上除有灯谜与百戏歌舞之外,又增设了戏曲表演的内容。各个地方也融入了不同的风俗,踩高跷、猜灯谜、耍龙灯、舞狮子等等。小说《镜花缘》里记载多九公在智佳国猜了一个出典于《孟子》、谜面为“万国咸宁”的灯谜,谜底为“天下之民举安”,可见元宵节还有祈求国泰民安的寓意。在民间,也有送花灯求子、走百病等带有祈福性质的习俗出现。

来源:雅昌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