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窑文化中彩陶制备原料的探索与半山类型彩陶物品概述
安特生晚年回顾,瑞典地质学家兼考古学家Johan Gunnar Andersson(1874.7.3~1960.10.29),在1914年受北洋政府邀请来到中国,担任中国北洋政府地质矿产顾问。他的主要职责是协助中国地质学家寻找铁矿、煤矿,并负责调查北方煤矿的分布与储藏,以及参与地质研究所的教学和陈列馆的筹建。在得到北洋政府批准的情况下,他进行了一系列田野考古调查活动,其中成绩显著。
1921年夏,安特生与奥地利古生物学家Othenio Abel发现并试掘了北京周口店第一地点,又称“猿人洞”,通俗称为:“北京人”遗址。这标志着开启了中国史前文化研究以及近代田野考古学的序幕。
同一年10月,安特生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发现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并将其命名为仰韶文化。这是中国考古史上第一个以遗址名称命名的考古遗址先例,也成为了后来的通则,一直沿用至今。之后,他继续探索,以寻找更早期的中华文明为目标。
1923年春天,安特生的考查队到达甘肃兰州,在一处地方货摊上偶然发现了一件装有烟叶的旧彩陶罐,并购入了一批来自洮河流域半山、马厂类型彩陶。他将这些彩陶纳入他的报告中。在接下来的1924年,他成功在甘肃省临洮县麻峪沟口首次发现并试掘了史前文化遗址,并将其命名为“马家窑文化”。
随后于6月26日,他再次回到临洮县,在半山所得高38.6厘米、瓦罐嘴所得高29.9厘米的一些样本中发掘出更多证据,这些都被收入他著作《甘肃考古记》六版配图中。此外,还有其他多个发掘现场,如朱家寨、卡约文化等,都留下了深刻印象。
通过这些工作,不仅对当时的地理环境和经济生活有了更深入了解,而且也揭示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些重要阶段。然而,对于一些假设性的说法,也引起了广泛讨论和反驳,最终导致对于历史进程理解上的修正。
除了科学研究之外,安特生还致力于建立博物馆。他利用自己收集到的文物创立了瑞典东方博物馆,该博物馆目前收藏超过十万件文物,其中大部分都是来自亚洲各国,而尤以中国文物最为丰富。其中包括仰韶陶器约400件以上,是西方国家少有的宝贵资源之一。
1943年,由于长期研究对中国史前的贡献,被认为是一个关键时刻。在这之前几十年的努力里,他们不仅揭示出了未知领域,还确保这些知识能够被后世传承下去。而这一切,都离不开那些最初从土壤中挖出的彩陶——它们记录着几千年的原始信息,每一件成功制成后的彩陶都是对泥土和大自然最原始信息的一种捕捉和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