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陶艺制作过程中的潮汕嵌瓷艺术

  • 送花艺术
  • 2025年02月12日
  • 嵌瓷,是潮汕地区独具特色的建筑装饰艺术,亦被称作“聚饶”或“扣饶”,在我国南方各地也以其别名“剪黏”而广为流传。这项工艺的创造过程源于精湛的绘画技艺和细腻的灰塑处理,通过精心挑选各种色彩斑斓的釉下彩瓷片,并经历剪裁、敲打等复杂步骤,将它们巧妙地镶嵌到建筑物上,以此来营造出层次丰富、视觉冲击力的装饰图案。这种独特的手法,不仅用于祠堂庙宇及民居屋顶,更常见于重要结构如四点金、下山虎等部位,尤其是脊头

传统陶艺制作过程中的潮汕嵌瓷艺术

嵌瓷,是潮汕地区独具特色的建筑装饰艺术,亦被称作“聚饶”或“扣饶”,在我国南方各地也以其别名“剪黏”而广为流传。这项工艺的创造过程源于精湛的绘画技艺和细腻的灰塑处理,通过精心挑选各种色彩斑斓的釉下彩瓷片,并经历剪裁、敲打等复杂步骤,将它们巧妙地镶嵌到建筑物上,以此来营造出层次丰富、视觉冲击力的装饰图案。这种独特的手法,不仅用于祠堂庙宇及民居屋顶,更常见于重要结构如四点金、下山虎等部位,尤其是脊头、脊背以及垂脊处。

潮汕嵌瓷艺术分为三大类:平瓷、半浮瓷和主体嵌瓷。平瓷采用草根灰打底,再用佛青勾勒轮廓,然后利用有色釉下彩片进行平面图形拼贴,这种手法使得整体看起来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显得既简洁又生动。半浮瓷则更进一步,它先将草根灰打底,用佛青描绘轮廓,再用糖灰塑造花鸟人物等图案,使之浮现于坯上。在白灰干透后,可以根据需要染上颜色,然后在坯体表面使用糖灰再次粘贴有色釉片,以完成这幅浮雕作品。而主体嵌瓷则更加宏伟,它通过瓦片、大白灰和麻丝构建骨架,在干燥时用草根加糖灰制成模型,最终将彩色釉片粘贴其中,为整个结构增添了鲜明多样的装饰元素。

整个制作过程由四个关键步骤组成:首先是塑坯阶段,将泥土压制成形;接着是剪饶阶段,将设计好的图案从薄弱的地板砖中剔取出来;然后是贴饶阶段,将这些小碎块重新排列并固定在墙壁或屋顶上;最后是一个微调环节,对整体效果进行最细致的调整。此外,每一个细节都需格外谨慎,比如要把每一块小碎石切割得如此精细,以至于仿佛牙签一般,即便稍有不慎,也会导致断裂发生。

与泥塑不同的是,嵌瓷中的人物脸部和手脚部分依旧使用着古老而稳固的地球材料,而身体部分及其所穿衣物,则完全依赖那些纹理清晰且光泽夺目的陶器碎片。所有这一切必须是在一次连续不断的工作中完成,没有间隙,因为如果耐心不足,一旦开始干燥,那么颜料就无法深入,而如果过早加入水分,则可能导致颜料失去光泽,从而影响整体效果。

过去,当时期的人们还会利用废弃陶器残渣来制作这些美丽的小件,如同自然界中的宝石一样珍贵。而今,有些匠人为了满足需求,还选择直接利用已有的成品陶器作为材料,无论哪一种方法,都能展现出这门工艺对美学追求与技术革新的无尽探索精神。

从内容主题来看,这些作品充满了吉祥如意的情感,以及儒家思想影响下的忠孝节义故事,如《桃园三结义》、《二十四孝》等神话故事,如《八仙传说》、《海神天后故事》等历史戏剧情节,以及自然风景如牡丹花卉纹路之类。此外,由於它們耐風化性能極佳,這門藝術創作至今仍然廣受喜愛,被運用於琳宮梵宇祠堂書院樓堂館榭公共建築屋頂裝飾。在百年沧桑之后,这些作品依然保持着原有的辉煌气质,让人赞叹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