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黑紫砂不是泥料不是工艺探索紫砂的独特魅力
在古老的紫砂世界中,有一款被世人津津乐道的珍品——黑紫砂。它并非一种普通的泥料,更不是常见的一种工艺,而是一种独特的制作技艺,蕴含着深邃的历史和艺术魅力。
自古以来,黑色就被视为皇家之选,夏、秦时期即由此定制御器,以示其尊贵与正统。明清时期,在宜兴窑场偶然发现的一种高温玄色紫砂器,便成为了这一传说中的“黑紫砂”。这类器物不仅外表呈乌黑色,其胎体断面也同样漆黑如一,如同夜空中最亮星辰般璀璨。
据史书记载,当时有多种颜色的“黑铁砂”、“黑鲨皮”、“深青灰”,但真正能够达到如此高标准的是极少数。这使得每一个烧制出的“黑紫砂”都显得格外珍贵,它们不仅保留了茶香,还能适应各种茶叶,使其口感更加出众。
然而,由于烧制过程需要耐高温且不可预测的地质材料,以及古代工艺师对温度控制能力有限,这样的宝贵品种很快便失传了。在故宫博物院里,只有几件存世的“黑紫砂”,它们是那个时代文化遗产的一个缩影,是文房清供所需,但数量微不足道。
后来,一些试图恢复这失传技艺的人士尝试过,但未能成功。直到2005年前后,一位绘画艺术家袁野跨行研究这个领域,他花费十年的时间,不懈地探索泥料配方和烧成工艺,最终在2015年成功恢复了这一技术。他采用独特的手法——还原焰烧制法,并创造出了具有双气孔结构的作品,这让他的作品达到了汗青记录上的高度。
经过科学测试,我们发现普通紫砂在1200℃以上就会出现瓷化现象,而经过1300℃处理后的“ 黑紫沙”却保持着木质的声音,这意味着它拥有更好的保茶性和适用范围。这样的发现在2017年甚至获得了上海闵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由袁野作为代表性传承人之一得到认可。
随后,袁野编撰了一本书《砂壶尚黑——袁野black 紫沙器作品集》,收录180件精品,并揭秘了重生的故事。这位绘画艺术家的跨界研究,让我们重新认识到了中国古代陶瓷文化的精髓,也让这份珍稀技艺得以流传至今,为宫廷文化增添了一抹神秘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