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子之歌中的紫砂壶跨越时空的独特风采

  • 送花艺术
  • 2025年02月13日
  • 明代紫砂壶的特点是泥料约40目,表面可见小颗粒状石英,胎身较为粗狂。调砂时砂质较粗散。制壶重形制、质地均为素色无彩,工艺相对粗放。壶流多在壶上、中部相接,流嗉较小。壶把上下粗细变化大,形状不多。出水孔通常单孔,只在壶底落款,无诗词书画刻入。在明末天启、崇祯年间,由陈用卿首创使用甲子纪年,如“万历丁酉春”。烧造过程中易出现过火或欠火的情况。 清代紫砂壶则以泥料约50-60目著称,当用放大镜观察

七子之歌中的紫砂壶跨越时空的独特风采

明代紫砂壶的特点是泥料约40目,表面可见小颗粒状石英,胎身较为粗狂。调砂时砂质较粗散。制壶重形制、质地均为素色无彩,工艺相对粗放。壶流多在壶上、中部相接,流嗉较小。壶把上下粗细变化大,形状不多。出水孔通常单孔,只在壶底落款,无诗词书画刻入。在明末天启、崇祯年间,由陈用卿首创使用甲子纪年,如“万历丁酉春”。烧造过程中易出现过火或欠火的情况。

清代紫砂壶则以泥料约50-60目著称,当用放大镜观察,可见小颗粒状石英,其胎身表面更加平整。此外,调砂常见且细致,以匀散的砂质和润泽的色泽闻名。康雍乾三朝时期产物尤其繁复精美,有时加上金属包装和玉石装饰。而工艺更趋于精致,其中包括拍式和镶式制作,以及修饰齐整的接口与圆形坯体外壁刮削至极圆滑。此外,这一时代中的紫砂壶流更多位于中部偏下的位置,并有较大的流嗉部分。而现代手工制品,则以60-80目的泥料制作而成,而机械炼制产品则达到了100-120目。

从造型来看,明代主要呈现圆形、提梁以及仿青铜器等形式,其体型大而装饰简少;清初则多花器及几何形态展现宫廷贵族气度;清中期由于文人参与,使得作品风格儒雅自然,不夸张低俗;而民初则因商业影响倾向实用,同时受复古风影响,有摹古之作出现。

此外,从胎质分析,可以发现明末至清初的泥料较为粗糙,大约40目含有闪亮云母,其胎壁厚实并带有紫红色印记;进入清中期后,此类泥料逐渐改善到55目左右,更显温润柔滑;晚期再次出现了不同颜色的纹理,如墨绿黑色等。此类现代手工品,则以60—80目的泥料制作完成,而机械生产可能达到100—120目以上。

从制坯方法来看,最早期主要依赖捏塑法,但随着时间推移,如同时大彬所开创木模整形成,它们内壁薄厚参差不齐,并带有竹刀刮削痕迹。而近现代的手感优良作品,则通过规整处理使其内部结构更加完善。

最后,从烧成情况来说,在过去,一些紫砂瓷未能完全烧结,因此常伴随着疏松或者气泡问题。但随着技术进步尤其是在单独烧成之后,这些问题得到解决,使得每一个作品都成为艺术品级别的珍宝。此外,从款铭来看,最早的是楷书,在后来的年代里加入了篆书并作为主导,再也没有回归到传统刻画方式,而是转向使用印章作为标志性元素。在文人的参与下,更是增加了书画元素,让这些作品变得更加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