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陶器种类自然中的陶瓷百科
在那遥远的年代,中国古代陶器以其独特的种类和精湛的手工艺,被载入了历史的长卷。绿宝石艺术陶瓷馆提供了一份关于这些古老陶器的珍贵资料,让我们一探究竟。
首先是红陶,这种烧制温度约在900度左右,源远流长,在黄河流域距今8000年的裴李岗文化和距今5000年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时期都占据了主导地位。彩陶则是仰韶文化的一大成就,它们用赭、红、黑等色绘饰于未烧前的陶器上,形成了浓厚生活气息和独特艺术风格。
接下来是黑陶,它出现在龙山文化时期,其烧成温度高达1000度左右,使得制作出的黑陶具有“黑如漆、薄如纸”的美称。这种技术不仅令人惊叹,而且饮誉中外。
灰陶早已在新石器时代早期斐李岗文化遗址中出现,并且到了夏代,以灰陶和夹砂泥质为主要材料。白陶则是在龙山文化晚期商代鼎盛时期最为繁荣,由于印纹硬陶与原始瓷器的兴起,白陶逐渐被淘汰。
印纹硬塔不仅坚固耐用,而且胎质原料接近原始青瓷,是西周印纹硬塔发展的兴盛时期,其胎色多呈紫褐、红褐、黄褐及灰褐色。最后是汉代出现的一种釉料中加入铅助熔剂——铅釉,这使得釉面增加亮度并呈现出美丽的绿、黄或褐色的着色效果,而经绿釉尤为珍贵,有人误以为其表面有银白光泽,但科学研究表明这其实是一层沉积物造成的错觉。在墓葬中发现这样的铅釉带给我们一种前所未有的视觉享受,同时也让我们对古人的技艺赞叹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