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之战沉默何以披靡
影画之争,尘埃何难落定:摄影家薛华克诉油画家燕娅娅涉嫌抄袭案件二年余纠缠未了
5月16日,一场关于艺术创作的法律战役在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开启。摄影家薛华克与油画家燕娅娅之间的“影”与“画”之争,经历了两年的风风雨雨,至今仍未有最终的答案。案件中的五幅油画被指控为基于薛华克的照片创作,这一指控引发了美术界、摄影界以及公众广泛关注。
2009年以来,此案一直是艺术界和法律界讨论的一个热点话题。双方不仅在法庭上对峙,也将艺术创作中“影”与“画”的异同进行了一场专业性的辨别。此外,由于管辖权问题,该案曾一度从杭州转移到北京审理,这一备受瞩目的案件因而变得更加复杂和拖沓。
2011年11月,一审判决出炉,但对于其中7幅作品,却没有做出明确裁定。这份判决,如同一层薄雾,为此事留下了更多悬念。而到了2012年2月14日,当地法院邀请20多位专家就此议题进行研讨,以期获得更深入、更客观的意见。
然而,即便如此精心准备的一审判决,也无法彻底平息这场争鸣。在双方都渴望一个最终结果的情况下,“影画之争”的复杂性再次凸显出来。此事件不仅关系到两个人的名誉,更反映出了艺术创作活动背后蕴含的情感、修养和能力等多重考量。
苏志甫法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这个案件,双方在事实上是有分歧的。”原告主张,被告是在他的摄影作品基础上绘制油畫;但被告则坚称自己的作品是独立创作。这使得法院面临着一个困难的问题:如何判断哪些元素属于独立创新,而哪些属于借鉴?
燕娅娅本人也对这一情况给予了解释:“通过外在的事物来描绘内心,这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而且,就目前来说,我认为这五幅作品中,有一些是我独自完成,有一些可能只是对他(薛华克)的工作的一点借鉴。”
相比之下,薛华克律师张闻起则强调:“法院认定5幅作品侵权,但并未支持销毁这些作品,因此侵权行为得以获利。而要求被告向原告道歉,也未得到支持。”他认为,在司法领域需要不断总结,以提高保护摄影家的力度。
从古至今,临摹一直是一个学艺入门的手段,它可以锻炼感知能力,同时也是提升个人技艺的一个途径。但这种方法如同双刃剑,只要过度使用或误用,便会带来负面的影响。在当代,每个人都追求独特性和创新,因此,对于每一次尝试,都充满期待——希望能找到那条通往真诚表达自我道路上的正确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