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龙军紫砂壶手工技艺在社会上广受推崇全手工与半手工的区别误区详解
我注意到,近期在与壶友的交流中,大家对紫砂壶是否全手工或半手工的制作方式有着相当大的关注。这种观察让我思考,这种关注背后可能存在一些误区。我作为一名紫砂行业内人士,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解释,以帮助大家更准确地理解这方面的知识。
目前市场上,对于手工艺品尤其是紫砂壶的要求非常高,有些甚至要求达到机械精度。例如口盖和把部位需要精确配合,而泥料则需要符合老法配制,同时又不能有任何杂质。这听起来有些过分,但实际上,这种市场对紫砂产品期望值确实存在“诱导误区”。这个误区主要来源于我们紫砂产业内部,以及部分商人的故意渲染,这让人们对紫砂审美观念产生了扭曲。
我们喜欢顾景舟先生展示的一种艺术感觉,是因为他展示了一种自然流露的情感和精神,而不是仅仅追求技术上的完美。在过去,艺人制作茶壶时,每一件作品都可能经过成百上千次复制,从而形成了熟练的手艺。但现在,由于条件限制,我们无法像以前那样做得那么自然。
有些玩家会质疑茶壶如何制作的问题,但我认为重要的是作品能够给玩家带来共鸣,让玩家读懂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和精神。如果作品能够这样传达,那么用何种方法制作并不重要。
在我们的网站上,有些产品标注为“手工”,但没有明确指出是否全手工。有人可能会怀疑这是打马虎眼,但这只是为了负责地向消费者说明当前市场意义上的“手工”就是如此。我们不想让那些真正做出了全手工作品的人觉得不公平。
一个作者选择哪种方法来做壶,最关键的是看成形特性,有些壶必须使用模子,而有的则可以完全不用。而模子只是一道制壶过程中的工作之一,不应该被单独拿出来评判。
对于所谓半手工,我认为有些说法有点牵强。在历史中,就已经有合爿等方式出现,并非现代创造。不过,现在流行的说法是两爿合拢,就是半手工。这其实并非新发明,只不过名称不同罢了,比如曼生 壸中的合欢壸,大彬虚扁都是采用这种方式制造的,不过当时叫作“盔头”。
关于泥料,也有人坚持认为天然泥料不能有一点杂质,而另一些人则认为这些杂质是矿物固有的特性,一定要接受。而且,即使是同样的天然泥料,也有人主张尽量减少杂质至无限接近完美。这也有一定的道理,关键在于个人的接受程度。
最后,我想说,虽然模子可能导致某些批评者担心复制品化,但是实际上,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它只占据非常短暂的一小段时间。而最重要的是每个局部与整体之间的衔接过渡,这才真正体现了一名艺术家的水平和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