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瓷器简介100字阶级窑特点分析
我国的阶级窑是在分室龙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种窑在福建德化最先出现,并且是最著名的。日本的窑设计也深受德化的影响,因此日本人将福建德化的窑视为串窑的起源。解放后,我国福建、湖南和四川地区仍然广泛使用这种类型的窑来烧制瓷器。
阶级窑依山而倾斜地建筑,通常包括8到10个间隔,每个间隔大小不同,每一间都有通气孔,而每个前面近隔墙处则设有燃烧室。在烧制过程中,可以利用前一间冷却时余热预热助燃空气,因此,阶级窑在热能利用方面较为完善。但由于其宽敞高大的房间结构,火焰会分层产生较大的温度差。此外,由于建筑费用较低,这种类型的窑也有其优势。
相比之下,阶级窑在控制还原气氛与正压方面更加容易操作。在还原阶段,如果掌握得当,可使游离氧的小于1,从而能够烧出更好的细瓷。这一点与龙炉相同,但它的一个优点是烧成质量更好,尤其是在生产日常用瓷时。由于内置多呈正压及壁厚,它们两边制品发黄的情况减少。此外,其损耗率小,而且劳动强度比龙炉稍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