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画官方网站上的学术策展人犹如园丁守护着每一株翠绿的学问树
近年来,美术圈里越来越多的名人、老总、官员当起了策展人,这种热闹的台面挤对了专业化、学术化的策展方式,稀释了美术展览的学术含量。策展人不仅需要很强的专业知识背景和对艺术深入、独到的理解,而且还需要全面的社交能力、组织能力来筹募经费和统筹人事。可以说,策展这个活儿不好做,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学术策划人的。
但在中国,这个词汇被滥用得无处不在。那么,策划人又是什么样的人呢?他们是导演,是制片人们,是保姆,是超级奶妈或奶爸……看起来非常全面,但实际上,他们往往缺乏真正成为艺术最后标准和底线坚守者的素质。
绝非任何一个角色能够成为真正的策划者。在侯瀚如的话语中,他指出,一位优秀的艺术家首先必须是一个研究者和批评家。不过,即使具备这些条件,那么还是远远不足以让一个人称之为一个卓越无比的大师级别的人物。
一个完美地执行这一职责的人应该具备以下几点:第一,他应该有广泛而深厚的地理知识。这意味着他必须了解经济政治法律传媒管理心理等多方面知识,因为这对于确保成功举办一次活动至关重要;第二,他应保持充沛体力,因为从与艺术家的联系到场馆协调,从人员安排到细节掌握,每一步都是挑战;第三,他应当拥有丰富且扎实的地理历史知识,以便能辨识并欣赏不同流派及潮流;第四他应该有自己的主张,并将其通过展示提升成话题,以激发社会讨论;第五最终,最好的结果是他能在长期工作中形成自己独特的心智观念,并推动相关艺术家的发展。
然而,在过去几年的时间里,我们看到了一些极端的情况,其中一些“高位”或资源分配权利人物挂名担任而未进行实际工作,其余则简单概念化,将所有责任放在后台操作员身上,使得整个过程变得空洞且概念化。而那些只注重自己的理论表述,而忽略了作品空间语境以及批判精神,则将作品变成了装饰品,让文本取代了原创意本身。
综上所述,无论哪种情况,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术”。我们需要的是深刻理解我们的角色定位,不要过度介入也不要完全放弃。此外,我们还需不断提高自身水平,使自己成为那个能够独立完成任务并提供价值观察点的人才。这一点不能被轻视,它定义了我们作为职业人的身份,也决定了我们是否真的值得被尊敬。